连日来,社会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最新的质疑是关于百余艺术家在汶川地震时义拍筹款8472万元捐给红会,此后便不知善款去向的事。对此红十字会回应说,这些善款虽未按指定项目使用,但“与捐赠人意愿总体一致”。
至今网络上流传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大部分责难,最终都被查实属于造谣,但8000多万的赈灾款问题却是事实存在的。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钱红会确实收到了,也花在地震赈灾上,但它改变了具体用途,这是违反《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管理办法》的行为。按照规定,红会必须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因为红会只有代管捐款和输送捐款的义务,而不能擅自充当决定者的角色。
在此次事件中,如果红会能够跟捐款人,即保利公司和艺术家们充分沟通并达成谅解并致歉,也许可以免责。但一旦捐款人要求追责,红会就少不了要承担行政责任。
目前,红会已经及时向公众说明了善款的去向并公开道歉,紧接着又发布了建设项目分布表,应该说这两步值得肯定。但很多网友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应该有人站出来为此担责。网友们的逻辑是,如果这次仅仅是道歉了事的话,按照这个惯例,以后善款岂不变成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应该说,网友的顾虑不无道理。
红会到底该如何重建信任?我给红会开出的药方有三条:
一是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阻力重重。红会应该全面公开财务账目,做到每一笔善款的去向都有据可查,并邀请知名的审计机构审计。我们看到,从此次及时公布捐款账目,到邀请社监委和网友参与2000万元紧急救灾物质的采购,红会已经在行动。
二是着力优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最重要的。实事求是说,红会救灾救援的专业性,是其他民间慈善机构无从相比的,但其他比如公共关系、社会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则极度匮乏。但为外界所不知的是,红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并不高。在红总会工作的很多聘用人员中,工作近十年的老员工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就3000元人民币左右,刚参加工作的员工一个月则只能拿到2000元出头,近几年红会的人才队伍出现了明显的流失。
三是不断加强社会监督。红会发起设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应该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必须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社会监督委员会,最好是各省市的红会都设立地方监督委员会,在全国形成一个社会监督的网络,和社会公众一道不断加强对红会各项工作的监督,促进红会的公开透明。
当前,红会陷入信任危机不能自拔。中国红十字会要挽回影响,重塑公信力,可能需要摆正心态,从头做起,实实在在地推进内部改革,争取在今后的公共事件中积累信誉。总之,红会重新恢复信任,必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们或许不能对此期待太高,但也不必丧失信心。(作者是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