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雕塑是一种赋予雕塑材料生命的艺术,青年艺术家亓大鹏,在秉持着顽童般纯真心性的同时,回眸历史、凝望未来。在他的手里那些雕塑材料似乎活了起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立足传统,雕意塑心
人类的发展史是前行的,身处当代的社会洪流中,在奋然前行的同时,不能忘记回眸历史,在历史中汲取传统的精华,赋予雕塑意写神会的心意。亓大鹏在大学期间在就学习和掌握雕塑基本技法的同时,开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所在,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来诠释雕塑艺术的写意性。
“写意”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的表现法则。它要求艺术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发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在亓大鹏看来,“意”隐喻的是一种精神,是事物的本质精神内核,是事物最独具个性的特征,而“写意”就是要找出客体的瞬间映像与主体的瞬间感受相融合的一刹那,体现出时间的唯一性及主体感受的唯一性从而产生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灵魂。在亓大鹏的创作作品《奔月》中,可以看到写意性的纵肆表达。《奔月》以木作为材料进行雕刻,其中嫦娥的形体并不象传统的意识中所认为的“窈窕淑女”,而是体形丰腴、饱满,塑造出一位充满生命的活力,动感十足的女子,充分表达出一种生命的张力。飘舞的霓裳团团的飞云萦绕嫦娥左右,从而为观者创造了一个写意式的意境,从而表现出嫦娥内心的执着与奋进的力量。在另外一件作品《2751℃》中,亓大鹏则通过铸铁表现了沸腾的大地,欲倾的人与马。铁的沸点为2750℃,亓大鹏将作品赋予了高于沸点一度的温度,于是乎,这件原本冰冷的铁质雕塑在一瞬间沸腾了起来,站在作品面前,你似乎可以感受到那沸腾带来的炽热与疯狂,似乎有一种禁锢已久的力量要以冲破云霄之势解放出来。这躯体的扭动翻滚,人与马的桀骜不驯与奋力抗争,都强烈地表现出生命悸动的强大力量。就如同是中国画中泼毫洒墨的大写意之象一般,将象外之致 味外之旨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的转化,是一种雕塑造型的内在力量与和品质,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像有机般的形体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是造型的“浑圆”、“坚实”、“单纯”、“内在”和“含蓄”,这与简单地模仿对象或革命现实主义的概念化激情和大胆却草率的手法明显不同,而要内敛、深刻很多,它基于造型的原则和力量,却归于内在视觉生命力和精神品质。在亓大鹏的作品中,观者可以深刻感受到的,就是他对于形的写意性塑造。
《2751℃》 2005
在亓大鹏的作品中除了传统的写意性表达之外,诗意的诠释与传统文化的解构也运用的酣畅淋漓。其实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对于一个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创作能够在契合时代的同时呈现传统文化要素,这俨然成为了亓大鹏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标签。像他的作品《坐看云起时》,名字取自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纵观整件作品,亓大鹏以诗命名,以玻璃钢为材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油然生发出一种和谐之氛围,表现出闲淡安适的心境。作品《有我无我》中,亓大鹏以自塑像的形式,在有与无、得与失、是与非、苦与乐之间,引人深省,审视灵魂。在这种艺术诉说的背后,表现出道家“有无相生”的文化内涵。
在亓大鹏最近创作的“圣贤”系列中,他以抽象的手法塑造出《老子》、《孙子》、《李白》、《尉迟敬德》、《六祖慧能》、《书圣张旭》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利用石膏材质的特点,恣意挥洒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让每一位圣贤的艺术表现都独具文化个性。尽管整体的塑造手法充斥着抽象性,但是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形象背后,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表现。比如《李白》的塑造,在亓大鹏的理解中,作为“诗仙”的李白,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丰碑人物,他就如一只蜡烛,在燃烧着在指引着后辈继续前行,于是,在亓大鹏的手中,李白以蜡烛般地灯盏形象来呈现。唐代的张彦远说过:“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亓大鹏对于圣贤形象的塑造,可谓“率性而作、灵机天成”。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殷实的理论积累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自然地将这些宝贵的传统要素融入到创作中去。作为青年艺术家的亓大鹏,不仅仅在纸上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更是巧妙的将这些文化解读放入作品创作中进行重构,亓大鹏赋予雕塑以神性,使它的每一块体积、每一个空洞,都具有灵性,并成为一种个性的象征,一种文化精神的凝聚。
《岁月如水》 40x13x20cm 2012
凝望当下,为时代呐喊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上,亓大鹏做到了雕意塑心,而对于当下的凝望,亓大鹏更是用艺术呐喊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艺术的实质是一种自我观照的方式,对于艺术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自我的把握。
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是迅速的,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的交流融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各种物质上的享受,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问题与忧患。在《知了》系列中,知了作为亓大鹏创作的主题,阐释的就是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幼年时候的亓大鹏经常捉知了,那时候知了也很多,小孩子都把捉知了当做一种娱乐项目。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一下完雨,大家就拿梧桐叶子争相地去捡知了,然后用梧桐叶子一包就回去了。而现在不管是回到老家,还是在北京,由于大批林木被砍伐,知了的数量急剧减少,因为知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它所依靠的树木被砍伐,那么它就会死亡。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要说树木,就是一块绿地都已经是十分宝贵,可以供知了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亓大鹏由此思考到人类自身,在这个环境与人的问题越来越矛盾、越尖锐的时代,人类就如同是知了,亓大鹏希望可以通过知了的主题创作,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亓大鹏的许多创作是以动物为主题的,但在作品的呈现上他又不是单纯地来表现动物,而是在间接地透过这些动物来表现与人类或明显或隐晦的关系。在亓大鹏的作品《进化》系列中,马的形象突破了原有人们对其的认识,马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狗相似,这样一种独辟蹊径的造型手法,使得马的系列成为亓大鹏在雕塑创作中一组特殊的语言符号。在亓大鹏的手中,他已不再单纯表现马的形象,而赋予马思考的行为。在这种思考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亓大鹏在表达一种因为经济发展太快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原先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下一秒也许就可能了。马还是马,但是行为、生活习性上变得跟狗一样,按照马的基因推断,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以后发展、环境变化中,任何的因素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雕刻一定要有生命”。在亓大鹏的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表面上的生命本体物象,同时更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背后令人深思的苦痛忧患。
凝望当下,有太多的问题尖锐地刺痛我们的内心,当这些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有些人选择了自我地麻痹,在享受一切安乐的同时而屏蔽掉安乐背后所带来的问题,而有些人却选择了勇敢面对,并试图用一己之力来呐喊、来引人警醒。显然亓大鹏就是那勇敢呐喊的后者,或者之于浩瀚宇宙来说,亓大鹏是渺小而卑微的,但他在艺术上勇于为时代呐喊的可贵精神,让他成为了鲁迅笔下那忧怀天下的“大写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是艺术?”、“何以为雕塑?”都是所有从艺者和雕塑者都要认真思考的第一命题,它不仅关乎对艺术的认知、艺术品格的高低、艺术成就的大小,更关乎艺术家本人对生命的领悟、对社会的直视以及对文化的解读。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亓大鹏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美,矛盾地是,艺术有时候也是一种疼痛的表现,于是,我们在亓大鹏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对当下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担忧。在亓大鹏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他在传统与当代中对艺术的雕心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