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男,山东高密人,1969年4月生于郎山脚下,柳河之滨。1990年毕业于昌潍师专油画系;1997年结业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2006年,结业 于中央美院油画高级研修班。现为山东省美协会员、潍坊市美术学科教学能手、高密市艺术教育功勋教师。先后任教于北京央美名门画室、北京联合艺佰画室。 2007年,在中央美院展厅参加“国画作品展”,多幅速写作品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用于教材范画;多幅素描、速写作品被江西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
初次接触张劲松的画作,是幅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伴着一位天真灵秀的的童子,当时心里 即刻就浮现出了贾岛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自古诗情画意,诗画相通。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曾言: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也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两 句,寥寥数语,就充满了图画的诸多元素,线条、色彩、图形,还有诗歌动与静的反差张力,雄浑辽阔磅礴壮美的意境。以前只知道张劲松是位中学美术老师,多年 不见,而今他竟然还写了不少古体诗。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了。不能说诗人就是画家,也不能说画家就是诗人。可是,这些年来,张劲松授课之余,读了不少古典诗 文,左手写诗,右手作画,心慕手追,诗情画意,尤其在古体诗与写意人物画融会贯通的创作上,可谓独树一帜,异军突起,实乃可喜可嘉!
张劲松创作的古体诗,虽多是触景生情之作,却亦不乏超尘拔俗风流倜傥侠骨柔情之风。 “纵横九州随天性,俯仰八荒任去留。扄牖席地扪虱谈,披闼合经袒腹眠。”读之,则一位达观、率性、儒雅的古代名仕形象立于眼前;“瑞脑金兽愁昼永,孤枕冷 衾夜幕浓。此去经年难相会,梦中谁唱雨霖铃。”吟之,则一位孤寂、凄清、愁思的闺中佳人浮现于脑海:皆亦诗中有画矣。而他创作写意人物画,亦多取古体诗 意,古味盎然,画风高古。这与他较为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是分不开的。其写意人物画,或名仕或仕女,或立或坐或卧,或单人,或双人,或多人,形神兼备,加以十 分巧妙的背景映衬点染,人物造型就无不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玉骨冰肌纤尘不染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他的人物画不是历史实录,也绝非古诗的机械翻版。尽管人物的 发型、服饰及其活动的场景都和现实的空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他画的是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生命体验,所以一样能激起当代读者的共鸣,从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 亲合力。他有很好的人物造型能力,却痴迷于将人物变形,往往在处理上突出人物头部的比例,人物的脸几乎没有笑容,神情古异模糊,扑朔迷离,神秘难测。他生 活在自己的诗意幻象世界之中,如痴如醉的作着他的诗,作着他的画,收获颇丰。
张劲松画作《踏青》《春韵》《清趣》《兰馨》《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等咏春系列,不仅 展示了生机盎然蓬勃缤纷的春天景象,而且展露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是花开的欣喜,是花谢的惆怅;是少妇的触景伤情,是青春的对月抒怀;是流光飞逝的落 寞,是稍纵即逝的希冀。张劲松有一首诗:“迎春花开满地金, 无名蛱蝶舞纷纷 。欲持尼康留倩影, 唯少天海风涛人。”尽管古意淡了一些,可是静景与动景 同在,遗憾与希冀并存,也是和一般的同题材的古诗手法与意境相吻合的。味其诗观其画,自然又让人联想起唐人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 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内心存愁被压抑而不知愁,在大自然蓬勃生机的昭示下,幡然悔悟,就这样刹那间觉悟了。封建时代上千 年构筑的超我之塔,纲常礼教数百年束缚的自我之基,都在这个被镇压在心里最底层的充满活力的本我面前,相形见绌,苍白无力,摇摇欲坠,轰然崩塌。这是诗歌 语言的魅力。而张劲松该系列的写意人物画呢,同样运用色彩、线条和结构的泼墨语言,不仅展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而且把人物刹那间的内心隐秘的感受定格并淋 漓尽致的表露无遗,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深远,折射了人性的觉醒,自由的呼唤。其写意人物画,难能可贵就在这里吧。
其赞夏系列,《消夏》《荷香》《莲馨》《品茗》多以夏荷为背景,人物多温婉而坐。坐 拥一池田田的莲叶,几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更兼溶溶的月色,阵阵的清风,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再加三两知己,把盏品茗,心无挂碍,不忧无惧,岂不惬意? 赏画意自然不忘联类古诗情。宋代陆游诗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此诗表现的是在莲花池边和柳树荫里月下 乘凉的乐趣——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张劲松却用他的生花妙笔,使诗 人的形象宛然纸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观之,则令人悠然神往!在这个万物都疯狂的季节里,能够一睹张劲松的此类画作,心无旁骛,人就不再躁动不安,内心 沉静下来,自然也就顿感清凉了。而其画作《抚琴》《琴韵》又或以一棵古松或以数竿墨竹为背景,写一名仕月下任情抚琴弄音的情景。这不免又令人想起中唐王维 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 不都是古代君子贤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美好写照吗?张劲松提笔展毫,随意挥洒,诗画相通,手随心动,一首首心中诗歌,立刻幻化成眼前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写意 人物画。其人物造型,表现出一种崇高肃毅之气,把人体复杂的结构纯粹化成抽象的点、线、面结构,不是图案、装饰的形式,而是真正“有意味的形式”。不是静 止的,或者失去生命感的东西,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和表现力量的“大写意”。这些作品无图释观念之痕,无矫柔故作姿态,一切在自然之中,在蕴藉中透出了对传 统的热恋与向往。
其赏秋系列画作颇多。一幅《赏秋图》,构图又是十分的简洁,数枝红叶,几朵黄花,一 块磐石,一方几案,三两人物。立于画前,你仿佛闻到了清凉的秋风中缕缕的淡淡的花香,仿佛感受到了盛夏过后的清清爽爽,仿佛感同身受画中人物的心灵的淡然 与坦然,飒爽与从容。没有丝毫的吉士思秋消极悲观憔悴落魄意味儿,却大有顺乎自然道法自然的恬然自安,亦存乎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与厚德载物的宽容之德。使 人情不自禁的联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东坡策杖图》自然又使得一首诗浮现脑海: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过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怨天不尤人,而能随遇而安;一幅《东篱采菊图》画的是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远离喧嚣,抵住诱惑,淡泊宁静,躬耕田园。张劲松有首言志诗:“书生自来尚平淡,好古深思任自然。 志在林泉慕陶令,读罢闲书喜灌园。”观之摩之读之味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在我看来,作者赏秋,不只是欣赏秋日的美景,更在于欣赏万物萧条群芳摇落的时节 里,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恬然自安,以及乐观旷达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张劲松一直仰慕古代圣哲,当今贤达。自己的斋号以“思齐”名之,取“见贤思齐”之意 也。他又似乎和馨香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你会觉得,一剪寒梅似乎永远在绽放着,冷艳凄绝;其他如春兰、夏荷、秋菊等,又都极显其高 古之态,整个画面古淡幽雅,气氛爽逸。其写意人物画,人物与周围一花一木无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类诗画,我归结为慕贤系列。张劲松近作《远瞩》,人物 立于峰巅,目视前方,气势非凡;远方群山逶迤,尽收眼底。大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势;《高粱红了》画的是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 生立像。莫言双臂自然交叉微微发福的肚腹前,左臂搭着一件外套,身后一片成熟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张劲松没有忘记,法国普罗旺斯弥望的淡紫色的薰衣草 与连绵的金黄色的向日葵,成就了一代画坛巨擘梵高,他也自然不会忘记描绘自己的家乡——高密东北乡,那片汪洋恣肆的高粱地创造的传奇和莫言打造的崭新的红 彤彤的世界文学高地。艺术大师造就的艺术殿堂,永远是人们翘首仰望的世界精神屋脊,而这些艺术大师本身领袖群伦引领时代,也理应成为他仰慕且描绘歌颂的偶 象。
眼下社会上流行的是快餐文化,青年人大多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知之不多,对于古文、诗词 更是少有接触。浮躁冒进、急功近利的气氛弥漫,青年画家们也难逃影响,这为他们的成长增加了另一考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张劲松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忽视自 己的传统文化,默默守住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并发扬蹈厉,身体力行,推陈出新。远在历史中的诗情画意,都是他用时代精神感悟出来的意境。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说过,人类需要诗意的栖居。又说,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缺乏的精神满足。而如今皆因了张劲松对这种诗情画意的痴情,使我们又看到了崭新的希望。他夙兴夜寐,挥 毫不辍,注重文化内涵的诗性追求,赋予了写意人物画独特的审美特性。 面对当下物欲的横流,心灵的浮躁,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灵魂的迷茫,张劲松毅然 拿起手中的笔,心慕手追,以一首首意象蕴藉的古体诗,一幅幅荡人心胸的人物画,一路不停息的创作下去。我发现,一条诗情荡漾画意盎然的道路,正在不断地向 着远方蜿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