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导读:记者亲临《中国好声音》海选现场,揭秘《好声音》娱乐产业链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每年夏天,《中国好声音》(下文简称《好声音》)就如一股热潮席卷整个中国。绚烂的舞台、激情的演唱、导师与学员的妙语连珠,惹得全国观众拍手叫好,收视率也一路飙红。
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视听盛宴中,却忽略了《好声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音乐选秀节目,它背后有一条复杂的娱乐产业链,里面或许会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5月5日下午,《好声音》导演组走进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进行现场试听会,来自各大高校以及社会文艺团体的100多名选手热情献唱。记者来到现场,采访《好声音》重庆试听会组织合作者、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系余俊彤老师,以揭秘《中国好声音》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海选只是噱头?
近期,全国各省市不断传出“好声音山寨节目组”的消息,一群“李鬼”假借《好声音》名义招摇撞骗。
如何识别正规渠道?
余俊彤告诉记者,第四季《好声音》海选途径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渠道:
线上模式:录制三首中文翻唱歌曲,以邮件形式发送至节目组。
优点: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声音。
缺点:全国34个省市,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优秀的好声音不足为奇,而节目组精力有限,不可能首首必听,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沧海一粟的一封封邮件,石沉大海。
线下渠道:线下主要通过秀立方、地方电视台和地方网站等举办各种选拔比赛和推介会,另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小范围试听会。
优点:通过比赛和推介会选拔推荐音乐人才,入围赛、初赛、复赛、决赛等层层选拨、最终录制优秀歌曲寄往《好声音》导演组,因前期有选拔所以胜算较大。
缺点:“有机会”进入盲选阶段,但是竞争会非常大,有可能有特色的好声音没有能一路过关斩将,进入盲选阶段就被各赛级淘汰,并且五花八门的选拔会真假难辨。
“只有试听会是最有效的!”
事实上,《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选手必须具有专业的音乐素养,主要通过节目组挖掘和圈内人士推荐专业人才。
试听会便是这样的一种圈内选拔方式,由导演组亲自面试,发现好声音后,直接进棚录音,并将录音寄往节目组。通常每个城市只有一场试听会,那为何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能举办?
“负责重庆海选的导演是我学生。”说到这儿,余俊彤老师非常自豪的笑了。这样的“师生特权”,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举办重庆市仅有的一场《好声音》导演组试听会提供了契机。
这场试听会看似是一场巧合,但特权的诞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
从1985年建校以来,该院诞生了两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而我们所熟知的影视明星蒋勤勤、殷桃、吕一等也是从这里走出。这里俨然是一座艺术殿堂,完全有实力包揽一场专业的试听会。
既然《好声音》主要通过圈内寻找参赛选手,为何还要拓展其他海选方式?
《好声音》既是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也是一档出色的商业节目。所以它必须具备商业节目的某些特质。比如:
一、基于商业合作,授权部分机构线下海选,通过合作扩大好声音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更好地做好《好声音》的前期宣传工作,为后期盲选、决赛做前期造势。
三、对于赞助《好声音》的商家们品牌活动的回馈。
换言之,大众所熟知的《好声音》海选除了选拔优秀声音外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节目的品牌和影响力能深入人心!
第四季参赛选手主打特征是?
当浙江卫视瞄准音乐选秀市场时,各大省级卫视虎视眈眈,但《好声音》依旧冲出重围,收视率稳步高升,多次斩获收视率第一,这是为何?
当和其他电视台参赛选手相比、形象先入为主、评委专业性不够、靠点评桥段来夺人眼球。《好声音》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盲听制,不关注选手外貌,专注欣赏音乐。整个比赛中,《好声音》充分体现了音乐选秀节目的公平公正公开。
然而,《好声音》终究是个商业项目,要想毫无违和感,每个细节必须精雕细琢。
说到这儿,先考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参赛选手在第一期表现手足无措,第二期表现则落落大方?短时间内竟有如此大转变?
虽说是“盲选”,但节目组为了达到最好的选秀效果,在海选过程中,对选手的物色可谓煞费苦心。
观察《好声音》,会发现它紧扣观众当下的热议话题和关注焦点,从而清晰限定选手的个性特征和标签,每一季的参赛选手都会出现某些共性特征,首先,他们都要很会唱歌,并且很有舞台经验,而且很会表先自己,然后每一季会有自己的选择方向,小编通过对节目的研究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季,以吴莫愁为代表:奇葩搞怪;
第二季,以姚贝娜为代表:实力偶像;
第三季,以张碧晨为代表:名气不大的专业歌手;
那么第四季呢,参赛选手的主打特征是什么?
据余俊彤老师分析,第四季歌手群体可能限定在当下最热议群体——90后小鲜肉,除了需要超强爆发力的嗓音,90后小鲜肉、高颜值也是必备硬件。届时视觉享受,听觉盛宴,必定会掀起90后新生代的励志时代!
当然,节目组为了缓解视觉疲劳,满足更多受众群体,另类个性,特点突出也会出现调剂一下观众口味。
为什么最红的不是冠军?
近两年,选秀冠军普遍难走红已经成了一种魔咒。
梁博几乎销声匿迹,李琦鲜有露面,张碧晨后续发力不足;而吴莫愁、姚贝娜却红得发紫。无可厚非,冠军内外兼修,但为何往后走最红的不是他们?
毕竟节目导演组不需要推出优质的“半成品”冠军选手,而是要考虑能否通过“深加工”,推出“成品”娱乐明星,最大化开发选手的后期商业价值。
《好声音》的舞台有很多“半熟”的专业歌手,这些歌手功底深厚,颜值颇高,但由于已有经纪约在身,对节目组进行后续商业炒作或许会有很多阻碍,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了。
事实上,通过节目的播出,以及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节目组背后的经纪公司会针对不同的选手制定出详细的发展方向,从参加大型商业活动,到各种代言各种活动都会根据选手的表现及商业价值来制定。
唱功佳、人气旺、颜值高、有自我特色的选手,如果能成为冠军或者前几名,就能成为经纪公司斥重金包装打造的对象,也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然而,不排除某些节目组看好的选手,可能因为在节目中表现的问题,有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甚至没有好的名次,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公司会通过完善的造星机制来“呵护”,签约、创作、营销等,使得他们在后续发力,继而大放异彩。
而有些的冠军却在一夜成名之后,有可能错失后期栽培,从而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每当《好声音》冠军出炉,各种深扒冠军背景的娱乐消息便层出不穷。舆论导向:某某是靠背景才赢得吧!
那么强硬的后台背景在《好声音》的舞台,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呢?
“有背景的就不需要参加这个节目了!”
《好声音》是一个新娱乐明星的制造工厂,有强硬背景的人其实根本不需要通过靠层层筛选增加曝光,来获得持久关注和赢得后续发展。
编后:
节目制作组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在各环节嵌入“潜规则”,其心可以理解,但观众更希望看到一个高透明、高品质的听觉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