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科技

创新有方转型有成 上海科技馆积极探索科普文化融合之路(图文)

时间:2013-06-25 08:42:40  来源: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李军 王雪

本网讯 2013年春节前夕,上海科技馆对外宣布:从210日(大年初一)起至24日,IMAX巨幕影院尝试放映商业大片《007:大破天幕杀机》。而后,又将影片试映期延长至310日。短短一个月内,共有近5000多名中外观众观看了影片。

虽说此举在全国科技馆业并非首创,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经上映,影片就赢得众多观众的青睐,同时也掀起一片沸沸扬扬的舆论关注声。

从媒体报道分析,不乏两种:一是仅做客观事实报道,如:《新闻晚报》刊登“商业大片登陆科技馆IMAX巨幕”、上海星尚频道《a今日印象》栏目播出“科普巨幕看007!科技馆春节试映商业影片”;二是以商业与公益博弈为中心,撰写思考型深度文章,如:《青年报》刊登“科技馆放商业片会失去科普电影平台?”、《东方早报》刊登“007该不该走上科技馆巨幕,专家:收益用途应透明合理”、中国广播网刊登“上海科技馆巨幕首映商业大片,公益与商业能否兼容引发争议”。

11.jpg

上海科技馆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

22.jpg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陈鸣波

33.jpg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

理性思考声音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作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科普场馆,社会公众特别是媒体对上海科技馆给予高度关注——为何科普特种影院开始放映商业大片?为何选择2013年春节这个时间点?上海科技馆到底能不能放商业大片?

其实,上海科技馆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国内知名度较高、展示理念较现代、展示教育手段较丰富、接待游客量名列前茅,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新兴同行层出不穷,也给上海科技馆带来新一轮的严峻考验。

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转型,主动求变?如何将馆内高科技的科普设施设备做到最大化利用,以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上海科技馆党政领导班子提出:围绕科普教育主线,紧紧抓住“科普文化融合”这一主题,在大力发展科普公益事业的同时,将科普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更好地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这是否一剂良方?!

1

20011218日,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上海市政府投资17.55亿元兴建上海科技馆,首期展示对公众开放。2005514日,二期展示竣工。

作为重大社会文化项目、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上海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科普教育为宗旨,融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会展与活动、休闲与旅游于一体,以学科综合的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每个来参观的观众能在赏心悦目的娱乐中,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熏陶。

当科普先锋,创世界一流,上海科技馆一直把努力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馆之一作为发展目标,以回报市府和公众的殷切期盼。建馆以来,上海科技馆围绕“科普教育”为主线,深入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教育活动,神舟系列展、恐龙临展、生肖特展、上海科普大讲坛等等,在沪内外多次引起轰动效应,吸引了国内外观众。

12年来,上海科技馆的观众接待量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均观众量达284万人次,累计接待观众量达3130万人次。其中,2012年全年观众接待量达324万人次,同比上升14%。优质的品牌形象赢得中外观众的青睐与喜爱,有力地提升了上海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文明形象。

12年来,上海科技馆不断深化自身品牌形象,积极打造科普教育和科普旅游功能,2010年和2012年,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国内科技馆行业唯一一家取得两项业界最高等级称号的科技馆。此外,科技馆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上海市名牌服务单位等多项荣誉。

2013年春天,喜讯频传:市质量协会、市旅游局公布的2012年度游客满意度测评结果,上海科技馆名列5A旅游景区榜首;上海科技馆被中国科协等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2012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浦东新区主办的“浦江之东·文化潮涌”——浦东文化风云榜中,获评浦东十佳优秀文化建筑。

2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公众素质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做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战略部署,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先后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日前,我国又提出“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要求,而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国内基层科普设施,上海科技馆如何加以贯彻实施,为该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在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开幕式曾表示:“科普是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有机组成部分,要努力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新途径”。

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上海科技馆必须转型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规律、提升馆品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紧抓“科普与文化融合”这一主题,为科普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建馆近12年来,上海科技馆始终坚持以“观众为本的科普展示教育”为主线,强化“科普文化体系构建和科学运行管理”两个支撑,通过11年的运营管理,科技馆从中得出独特的经验,即:一要发挥资源优势,二要提升展教功能。

谈及资源优势,可细化为四大优势,即:场馆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就场馆优势而言,主要是指面积大、内容多、功能全。

面积大——上海科技馆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万平方米,展示和活动面积6.5万平方米;

内容多——上海科技馆共有12个常设展区、2个主题特展、3个科学长廊,特别是5个高科技特种影院组成亚洲最大的科学影城。其中包括700项互动展品,五大系列27万件藏品。

功能全——上海科技馆配套设施完善,有:会议中心、商务中心、服务中心和临展区域。

上海科技馆建馆以来,就拥有一个理念:多一个人参观,等于多一份科普。资源闲置是最大的浪费,而要用足资源优势,必须提高场馆利用率,扩大展教受益面,促进展教功能的发挥。

2010年,上海科技馆提出拓宽博物馆的时空界限,运用多媒体远程传输技术,将南汇东滩的鸟类视频,甚至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的场景传输到馆内展区,通过现代通信技术,让来馆参观的观众看到千里之外的实景。

上海科技馆坐拥亚洲最全的特种影院,特别是IMAX巨幕影院为国内第一家引进该技术的高科技影院,一直以放映科普片为主要任务,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影院资源并未实现最大化利用。2010年年初,IMAX3D科幻大片《阿凡达》于国内上映,票房超级火爆,而国内IMAX影院数量有限,许多公众发出强烈呼声:既然国内科技馆拥有最顶级的IMAX影院设施,为何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加入到放映队伍中来呢?当时,由于受技术条件、加入院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科技馆最终未能放映。

2013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普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机遇面前,上海科技馆紧抓市场探索的契机:在不影响科普影片放映的情况下,盘活科普资源,使上海科技馆的科普文化产品更趋丰富化。一方面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则将最先进的稀有科普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产品,是延续上海科技馆生命力、在世界舞台上真正体现自身实力的强有力手段。

电影在科普文化传播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受众面广,三是影响力大。国内科普影视行业沉寂多年,一直以进口国外科普大片为主,以致国人渐渐习惯国产片日渐式微的局面。直到2007年,上海科技馆首次参与国际投资合拍天文科普大片《宇宙大碰撞》,影片获得国内观众的首肯。

初试牛刀,上海科技馆便尝到涉足科普文化发展的甜头。更大胆的想法在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到来后形成——勇担国产科普大片“重振雄风”的领头羊,打造本土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影视作品。通过发展原创影视作品,来培养我馆的制作、研发、编导、拍摄等专业队伍,为我国的特种影视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从拍摄“中国珍稀动物”系列纪录片开始,策划创作具有本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影视作品,上海科技馆踏上开创本土科普纪录片新局面的破冰之旅,一举成功。“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之一《中国大鲵》喜获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22届星光奖科普类唯一大奖,之四《岩羊》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收视率超1.0%,达历部系列片之最。

随后,上海科技馆科学影视创作部将目光转移到4D特种科普片的创作,《重返二叠纪》一炮打响。2012年,上海科技馆又牵头成立华东科普影视资源开发联盟,与联盟成员合作拍摄的首部4D影片《剑齿王朝》于当年829日首映,上映后广受好评。2013412日,第二部4D影片《鱼龙勇士》也在上海科技馆正式首映。

开拓创新之举饱含艰辛,但是也会结出甜蜜果实。至今馆科普影视创作已累计获奖24项。20134月,再度传来佳音,《中国大鲵》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

常开常新,是保持科技馆生命力的另一重要方面。每年,馆方未雨绸缪,细化落实,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大到展项小到展品,精心策划做好更新改造工作。

2012年,上海科技馆自主更新改造激光人像雕刻、火箭发射场、旋光通道等3个展项。

当年,上海科技馆又相继与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市激光技术研究所、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等合作签约,吸引科研院所积极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实现科技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极大地提升了科技馆的科普创新能力,同时也及时将尖端科技成果转化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展示项目。激光鱼、激光涂鸦等体现高科技水准的展品展项,在科技馆常设展区“探索之光”得以呈现。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叶子车”展项也在“地球家园”展出,这是该车继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的首次公开展示。

4

讲到科普场馆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之外,还体现在其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上。开馆以来,上海科技馆一直以追求国内科普场馆的龙头和行业引领者为目标,特别是2012年,上海科技馆积极贯彻实施科普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三巡”(巡展、巡演、巡讲)为手段,走出上海,走向世界。

巡展。由该馆自主策划设计的“极地探索”展,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评选优秀奖。继“华夏虎啸”生肖特展赴泰国展出后,2012年,“极地探索”展作为上海科技馆探索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培育公益性科普文化产业的新途径,走向长三角和中西部城市,先后在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江苏南京德基广场和重庆科技馆向公众免费展出。2013年的生肖展“蛇行天下”赴北京自然博物馆巡展,这也是上海科技馆的巡展第一次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

巡演。上海科技馆把丰富科普剧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创新科普传播方式的突破口之一,通过中外科普文化交流,吸收融汇,为我所用,从而让更多观众能够接受并喜爱科普剧,在科普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26月中旬,馆方特邀法国科普表演专家丹尼尔·阿伊西瓦博士和戏剧表演家米歇尔·瓦尔摩博士举办为期一周的科普表演剧培训班。培训班以创作和实践表演为切入口,在科普剧表演中,引进吸收法方的形体表演艺术、科普戏剧化表演、场景式汇演以及戏剧音乐等元素。端午节,上海科技馆特别为来馆观众准备了4个探索型科普情景剧,并实践“科普剧进展区”的全新理念,让观众在展区的实景中更好地领会科普探索剧中蕴含的历史和人文理念

10月初,由该馆创作的科普剧《水之密语》和《声音与音乐》等首次走出国门,应邀在法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进行现场表演,在勃艮第地区首府第戎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巴黎Pierre-GillesdeGennes科学空间向当地的员工与学生进行了科学表演,获得法国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此外,上海科技馆的品牌科普节目之一——科学小讲台,在2012年又新开发12个教案,综合科学课程、科学实验、科学表演、DIY实验室等表现形式,赴周边地区开展“爱心助学——科普万里行”活动、“和谐能源之旅”嘉年华等科普活动,全年馆外巡演5场。

巡讲。2012年,上海科技馆选派了2名员工赴2012年亚太科学中心网络组织年会35周岁以下青年“未来论坛”发言,2名员工赴韩国中央国家科学馆组织的中韩科技馆会议及国际论坛发言;2013年,又有2名年轻员工被派往2013年亚太科学中心网络组织年会上发言,5名年轻人参演的科普剧《水的故事》被特邀进行表演,并由东道主出资给予30万韩元的资助。这充分体现了上海科技馆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占据一席地位。

5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科技馆创新转型,在科普教育方式上敢于推陈出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效应,促进科普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科普电影作为科普文化特色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尝试市场营销手段。对于自主开发的首部4D电影《重返二叠纪》,上海科技馆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营销,不仅馆内上座率高达81.8%,而且通过弹性租赁、票房分成、改编权转让、发行权出让、国外版权代理等形式,该片已推广至国内16家科普场馆和专业机构,并向国际市场进行推广,仅10个月的票房收入就已收回影片制作成本。

生机勃勃的市场探索之举,有力推动了上海科技馆发挥科普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支持西部科普场馆的科普影视发展,馆方将原创4D电影《剑齿王朝》无偿捐赠给新疆科技馆,将《重返二叠纪》无偿捐赠给四川科技馆;2012年,先后为兄弟场馆培训员工25人次,接待山东省科技馆、云南科技馆人员来馆挂职锻炼,选派6名骨干支持上海科技周、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的运行管理。同时,市科委明确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为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科技馆负责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进一步巩固了该馆在科普行业的引领地位。

十八大召开后,上海科技馆站在新高度,深入思考如何走好未来之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全面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如何充分发挥展教资源效用和科普场馆的独特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三是如何创新传播方式保持场馆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究能力。

上海科技馆将进一步强化科学研究与传播能力,推进展教创新的实践,形成一系列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普文化产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例如,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面向市民推出“上海科普大讲坛”、面向青少年推出“DIY实验室”、面向亲子家庭推出“科学小讲台”和面向盲人观众推出“盲人科普之旅”,等等。

特别是“上海科普大讲坛”已经成为名闻全市的科普品牌活动,至今已推出26讲。每讲邀请1-3名科学家,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从不同角度聚焦科学话题,拓展青少年的思维空间;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和探讨,感受科学家的魅力与科学精神,包括:科技与人文、健康与疾病预防、进化论、能源、低碳经济、转基因、光源与核能等。

又如: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实现知识与产品的共享,走知识营销之路,实现与学校、市场的互动,在打造科技馆一流展品的同时,提高馆的运营能力,实现增收效益。

路在脚下。走创新转型之路,大幅提升科普文化传播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科技馆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新信息

  本网讯 ROOBO作为根植人工智能领[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ROOBO作为根植人工智能领[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