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推荐新闻

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石油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及建议盘点

时间:2014-03-28 12:03:11  来源: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近日,一则《中石化国内最高奖管道爆炸,多少隐患仍埋地下?》热帖,引发网民关注。油气管道建设的高速发展导致地下网络遍布广泛事故率逐年上升。网民质疑油气管道隐患将步入高发,对此记者进行了相关资料的调查,希望诚恳的谏言得到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天然气等石化企业和安监部门高层们的重视。

  管道建设发展安全事故率同升

  据媒体报道:中石化方面公布的“中国油气管道建设里程表”显示:1978年为0.83万公里、1988年为1.43万公里、1998年为2.34万公里、2007年为5.9万公里。新华社去年6月刊文,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油气管道总长度达9.3万公里。今年10月,这一数据已达10.6万公里。16个月的时间,中国建成1.3万公里。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经历了从初始发展(1958-1969)到快速发展(1970-1987),再从稳步发展(1988-1995)到加快发展(1996年至今)的四个阶段。”参与制定中国油气管道运输业发展规划的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戚爱华表示。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十二五”期间,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万公里,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1500亿立方米/年。早在该规划出炉前一年,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海外管道研究机构副主任寇忠即透露,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油气管道总长将达15万公里。

  与此同时,高企的事故率成为中国油气管道行业这枚硬币的反面。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油气管道事故率平均3次/1000千米/年,远高于美国的0.5次/1000千米/年和欧洲的0.25次/1000千米/年。中石油集团主管杂志《中国石油企业》在2012年第12期刊载了一篇题为《管道全方位安全风险防控》的文章,称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各类管道安全事故1000多起。

  官方统计管道事故7年超千起

  11月22日黄岛输油管道爆燃事故发生后,中石油,中石化在陕西、江西次日便展开油气管道安全检查。随后,福建、山东、天津、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浙江、北京等紧急跟进。

  中国油气管道建设一直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油气管道几乎一片空白,而预计2015年将达15万公里。

  2006年12月,国家安监总局内刊《调查研究》刊登了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监察专员郭新庆的一篇题为《关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问题》的论文,论文列出一组数字:2000年,中原油田输气管道发生恶性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56人受伤;2002年,大庆市天然气管道腐蚀穿孔,发生天然气泄漏爆炸,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2004年,四川省泸州市发生天然气管道爆炸,5人死亡、35人受伤;2006年,四川省仁寿县富加输气站进站管道发生爆炸,造成10人死亡、3人重伤、47人轻伤。

  频发的事故与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也成为伴随着中国油气管道行业高速发展的阴影。中石油主管杂志《中国石油企业》刊文称,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至201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管道安全事故1000多起。另有数据表明,伤亡数字在不断攀升。

  避免第三方破坏是主要关键点

  辽河油田公司2006年1月发布的一则通告显示,辽河油田油气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存在建筑物 2892处,其中直接占压1506处,5米范围内非直接占压1386处。《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则规定,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

  “建筑物占压管道或距离管道较近,相当于老百姓住在炸弹上。管道一旦发生破裂或爆炸,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群死群伤。”一位油田的工程师说。他表示,全国范围内类似隐患总量几何,没有准确数字,但这是全国油气管道线路面临的共同问题。

  由此看来,我们的管道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是来自第三方破坏,比如说你提到的打孔盗油(气)、在管线上盖房子、建筑施工等现象比较突出。我想那些偷油的人还是没吃着苦头,油管和气管破裂以后造成的危害是不太一样的,你比方说“兰成渝”这条成品油管线,油流在出站时的压力可能达到10兆帕(相当于1000米水柱高的力量),如果在它上面打孔偷油,毫不客气地说,油不但偷不成,自己身体恐怕都要被打一个窟窿。与此同时,由于轻重原油的“闪点”不同,如果温度超过“闪点”了,有火星就会着火。同时油也会挥发一定的气体,当它挥发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发生爆炸,一般来说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16%这一“爆炸限” 时就容易爆炸。一旦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东部高龄管道腐蚀不容忽视

  我国已建输油气管道超10万公里,其中中东部许多管道运行已逐步接近30年,逐步进入后期多发事故阶段。目前看来,输油气管道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现在我们建设的输气管道越来越多,各个城市到处都在建设燃气管网,所以在输气管网越来越稠密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那就会是相当大的灾害,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政治影响等方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你比如现在北京、上海等地到处都有管线,万一管线破裂,一个是爆炸着火引起人员伤亡,另外就是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假如管线断了,出现事故了,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电厂无法运转,老百姓无法做饭等等。打个比方,如果陕京线出点什么问题,那北京市可就紧张了。现在上海就一再强调,要多气源供应,不止“西气东输”一个管线的气,这样做可以给城市多一层保证,纵使一个管线出现问题,也不会让整个城市陷入紧张状态。

  在这次黄岛事故中,引发爆燃的东黄复线的“27岁高龄”被频繁提及。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中国在1998年前建成的管道只有2.34万公里。也就是说,目前服役的管道中78%使用时间不足15年。

  “管道老化是原因之一,但它不能把所有的黑锅都背了。”中石化安工院一位高级工程师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他通过梳理历年来的重大爆炸事故得出结论:第三方施工破坏、建筑物占压管道或建筑物距离管道太近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城市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与政府规划的不合理,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隐患。此次黄岛事故之后,这项工作又成为各省开展油气管道隐患排查的重中之重。

  有效提升石化企业社会责任

  一位参与过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调查的业内专家指出,若想预防管道事故频发,不仅要强力清理管道上方和周边的建筑物,更应优化石化产业布局,避免在人口密集区大量上马石化项目。

  但“石化围城”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难题,大连、天津、宁波等沿海城市,以及昆明、成都等内陆城市,都已布局或试图布局对当地GDP贡献颇多的石化项目,“较少顾及环境和安全等因素。”这位专家说。

  2011年11月,国务院认定包括2010年中石油大连石化“7.16”事故等在内的4起事故为责任事故,给予64名事故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另有14人甚至被追究刑责。即便如此,大连石化公司今年6月2日再次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

  “问责力度已越来越大,但我认为还是不够。”上述专家曾对记者这样表示。

  网友关注管道安全预警系统应切实推行

  据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07-07-27发布消息《管道局通信公司研制“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纪实》,“管道安全预警系统”彻底转变了管道安全的管理方式,将传统的事后报警变成事前预防,从而有效地降低对管道的破坏,并能解放大量巡线工。此项技术正式应用结果如何?是技术不过关?还是领导渎职一直没有落实?我们不得而知。

  “11·22”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引起各界高度重视,目前舆论质疑最集中的,是所谓“7小时疑问”。据报道,从输油管线破裂,造成原油泄漏到发生爆燃之间间隔了7个多小时,在这7个多小时内,除了关闭输油管线、抢修有关线路,企业有没有按规定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有没有启动疏散或者提醒沿线居民的程序?相关责任方有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海事部门可能导致的污染危险?涉事企业的危机管理方案对风险的评估是否与发展相符……对这些问题的追究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

  信息的公开直接关系到人民对行政权的信任。取信于民,则路畅民安,反之则谣言四起。政府具有的公信力,是制止“突发事件”后产生恐慌的一副良药。同时,政府真诚透明的态度是赢得主动的唯一路径。人民盼望着自己的政府开明与自信。因为开明,才不需要费心去掩饰;因为自信,才会有勇气公开事实。

  “据实以告”是处理不幸事件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原则。在今天的开放社会中,不幸事件发生以后,没有别的选择,惟有“据实以告”,错误才有可能被纠正。在这次爆炸事故中,政府只有以真诚透明的行动才能赢得主动,与城市居民坦诚相对,公开各种危险指数和防范提示,才能把安全工作置于透明的玻璃瓶子中,把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

  当我们认清了因为管道运输的安全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就应针对这些问题准备一系列管道预警装置、管道防打孔防漏油预警体系和安监公安部门联动应急措施。我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应急抢险方案,而且管道公司必须要和地方结合起来,万一出现事故了,才能尽快把管线抢修好。管道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它管不了地方,有好多事是它所不能解决的,所以它必须在法律的监督下与地方建立一种强有力的协调合作关系,它能及时、才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将不安全的事故隐患降低到最小,从而也将损失降低到最少。

最新信息

  这是一个全民互联网的时代,信息[详细]

推荐信息

  这是一个全民互联网的时代,信息[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