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要求全市文广新系统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心,摒弃对自己文化“自卑自弃”的现象,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
潘新潮所强调的“城市文化自信”,更多地着眼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具象层面。近年来,东莞在具象的城市文化建设上,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东莞是全国首批、广东唯一获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座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举办规模全国第一、亚洲第二印刷展,动漫片时长排名全国第三,电影票房全省第三的城市……
而外界评价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市民感知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自信,则更多地从个体感知的角度,进行抽象化地概括。从个体感知的角度出发,东莞要成为一座在文化上不卑不亢、有自信的城市,还需要逐渐培养出成熟的、获得共识的“城市精神内涵”。
所谓“城市精神内涵”,通俗地讲,是指提到一座城市,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那座城市的、最显著的特点。例如,一说到香港,人们会想到香港维多利亚海港的夜景和时代广场所表征的旅游购物天堂;一说到深圳,大家脑中自然而然地会涌现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说到东莞,目前还真没有特别有代表性的城市特点,这正是东莞在文化建设层面的发力空间。
仓廪实而思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诸如“音乐剧之都”、印刷展、动漫片等具象因素,但与此同时,“城市精神内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东莞有大量外来建设者,不同地区来的建设者,带着原有地区独有的文化烙印:独特的语言思维、生活习性和城市观念等,代表的就是不同文化在东莞这座城市的汇聚,如何聚合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获得共识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提炼、培育“城市精神内涵”的应有之义。除了有具象的文化工程的建设,东莞还应该以更大的包容姿态,更缜密的文化融合思维,来实现不同的文化思维在这座城市的融合。
有个经典词汇叫“文化沙漠”,这一词汇最早用于形容深圳市。彼时,言之所指是:深圳在经济上已经迅速崛起,但在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尚且较为匮乏。同处珠三角、同为“移民城市”,东莞的发展脉络与深圳有几分相似。东莞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大踏步朝前的过程中,在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同样有发力的空间。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分出更多的精力进行文艺、科学、教育等人文软环境的建设。
从长远来说,东莞人要彻底抛弃“文化自卑意识”,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熔铸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城市精神内涵”。东莞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有着“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在加上“东莞智造”在不断升级这座城市的物质创造力,笔者相信:有着独特“城市精神内涵”的东莞,已经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