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市人大代表提出修改中山城区区名的建议。市民政局近期也连续举办两场沟通会,听取相关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从政府到民间,中山有不少市民对东区、南区、西区这几个透过字面只能悟出其空间方位,无法揣摩更多文化信息的区名很不以为然,甚至是不感冒,大有欲更名而后快之感。岐江以西就叫“西区”,石岐以东就叫“东区”,石岐以南就叫“南区”,这样的命名法简单便捷。这些地名的出炉,放之四海而皆准,表达出来,味同嚼蜡,缺少鲜活的地域特色。临海工业园的“经一路”“纬一路”到“经十三路”之类的路名与之如出一辙。
地名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活名片”,积淀着城市发展的文脉基因,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底蕴。在一般人眼中,地名和人名无异,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符号而已。孰料它见证了一个地方从古到今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已成为该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个地名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在三国时期的孙权看来,只有武力强盛,才能建立真正独立的国家,所以在他定都时将都城定名为武昌(今湖北鄂州),隐含“武力昌盛”的寓意。
历史地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财富,是对久远历史的传承,保留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的地名十分必要。四川省民政厅为了挖掘该省地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促进地名的规范、保护和创新,使地名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曾组织编写了《四川地名历史故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四川地名中大量具有历史价值、民族、文化、地域和历史特色的故事典故。一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人们初次接触,一般都是通过其地名开始的,如北京的崇文区、宣武区,南京的玄武区、秦淮区等等。
中山的东区、南区、西区这几个不受人待见的区名,与其860多年的历史实在不匹配。在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不少人文的印记,可是都与其地名文化擦肩而过。昔日的合肥市就有点像今天的中山市。合肥市一度下辖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和郊区,2002年3月,这些区名分别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我们不妨学学合肥,将东区、南区、西区的招牌摘掉,发动广大市民,集思广益,像给自己的新生儿取名一样,开展一场参与面很广的城市区名更名活动。中山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岐江区、烟墩区、莲峰区、环城区,以名胜冠名的长洲区、烟洲区、香林区等皆可成为其中选项。
至于改名之后,牵涉到辖区内单位的印章、标志牌等要更换的问题,湖北荆沙市改回荆州市、襄樊市改回襄阳市,他们涉及面比中山三区要广得多,荆州、襄阳尚且可以承受更名成本,中山自不必说了。尽管东区、南区、西区这些地名已经使用多年,大家早已习以为常,改名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市民就可顺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不竭源泉。如果说,物质文化是城市的“筋”与“骨”,精神文化则是城市的“气”和“神”。建设文化名城,必将为中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会为中山的明天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摒弃毫无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是擦亮文化名城招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