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规划/环保

特色岭南文化深深“植”入到玉林的城市绿化中(图文)

时间:2015-10-16 15:48:07  来源:玉林日报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

具特色岭南文化建筑风格的陈家书院 刘钦明/摄

  历史文化传统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和生命。素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美誉的玉林,千年历史的沉淀,不仅造就了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文化的昌盛。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玉林市坚持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让园林城市深深“植”入特色岭南文化,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增添厚重与灵秀,让传统历史文化成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神来之笔”。

  园林城市传承岭南文脉

  文化,是人类普遍认可、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玉林市,位于岭南文化区域之内。对岭南文化的尊崇和传承,成为玉林市“创园”工作的重要理念

  翻开《玉林市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玉林市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玉林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记者看到,玉林人把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园林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高度。

  大成殿、粤东会馆、云龙桥、骑楼街、高山村明清建筑群、朱砂垌客家围屋……这些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古迹,像一部丰富翔实的史书,记录着玉林这座古城千百年的沧桑历史和难忘乡愁。当记者再次走近她们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古时的模样,还透露着昔日繁华兴旺的影子。

  “修旧如旧,在保护和体现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所蕴涵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这是玉林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主要原则之一。”市住建委的负责人说,玉林市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着力塑造城市独特魅力。对大成殿、粤东会馆、高山村明清建筑群、骑楼街等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了修复性保护,最大程度恢复了历史原样,真实再现了建筑物承载的各时代的历史信息。同时,确定了全市区域内历史文化节点、城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城区保护建筑、城区历史街巷等,把玉林八音、桂南采茶戏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印记,增添了历史文化韵味。

  古树是玉林的历史见证,为保护古树,玉林市宁拆一栋楼,不毁一棵树。

  在玉林市人民路金茂白马商城门前,两棵已有70多年历史的小叶榕安然生长在道路中间。为了保护它们,城市道路不得不拐弯改道,让这两棵树木成为玉林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创造了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这种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做法令人感动,也带动了更多市民自觉爱护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已全部进行造册登记,设立专人挂牌保护,保护率达100%。

  在城市绿化中,玉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保护、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挖掘、景观形象的营造、功能结构的完善,凸显岭南城市的特色。同时,加强园林绿化队伍建设,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和监察维护,坚持依法治绿,坚决制止破坏绿化的不法行为,有效维护和巩固已建成的绿化成果,确保绿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相继出台了《玉林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玉林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等20项制度及技术规定,有效保护了绿化成果,使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如今的玉林,一大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为园林城市泼洒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色。

  风貌改造彰显特色岭南文化

  园林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共同体。玉林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始终注重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特色园林城市建设

  为了提升玉林城市品位,玉林市从2014年开始,对教育东路、人民东路与广场东路节点、名山路口、茂林路口、广场东路、江滨路、教育东路、民主中路等主要城市道路节点实施沿街建筑风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改造形式、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等方面,充分考虑了街区定位与周边的协调关系,重点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打造亮点,挖掘片区历史文化,考虑本地建筑元素,体现各街区建筑风貌的独特性,形成一街一景、一区一貌的城市视觉景观。

  如何构建城市人文景观,增加城市的文化积淀,是玉林市城市风貌改造的另一个课题。在对民主中路到一环西路段沿南流江两岸的江滨路和沿江路沿街建筑进行风貌改造时,充分利用南北江堤绿带,南流江中心水带,三带结合,绿水相容,从区域角度出发,对周边地段资源禀赋的优势进行通盘考虑,分片区定义出多个符合中心节点的功能分区和建筑风格,既实现功能分区内建筑形式上的统一,又使不同路段不同中心节点呈现各自的风貌特点,丰富了整个玉林市的城市景观层次。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玉林市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城南公园、龟山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采用透水铺装、蓄水池、湿塘等设施;道路建设中人行道使用透水铺装,路面排水引向绿化带,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逐步把城市建设成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传承保护和吸收创新理念的双重呵护下,“千年古州”再次焕发出青春神采。昔日破旧的南江商业区,改造成了绿树环抱的青年广场;昔日拥堵杂乱的“六路口”街区,改造成了繁华靓丽的东门商业广场……一个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正在嬗变中大放异彩。

最新信息

  大同市坚持园林绿化高起点规划、[详细]

推荐信息

  大同市坚持园林绿化高起点规划、[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