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规划/环保

深圳启示录:创新城市文化驱动未来(图文)

时间:2016-05-10 16:33:32  来源:深圳商报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

编者按:“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圳,这座地处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名城,率先实现动力转换,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深圳成功转型的密码是什么?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不久前组成调研小分队,深入鹏城蹲点采访,以下是记者小分队的调研报道。

深圳启示录创新驱动未来.JPG

【据新华社深圳5月8日电】各项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税收指标飘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南方,一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的城市——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承载着30多年奠定的基础和实力,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

创新驱动: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华为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大数据传送领域,28年只对这一个‘城墙口’冲锋,草创时是这样,发展到17万人还是这样。”

和任正非面对面,从头至尾3个多小时,这位华为掌舵人不下10次提起“城墙口”一词。

从28年前靠集资的2.1万元起步到如今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王者,在深圳,华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5年,全球制造业向下滑行,华为却强劲增长:全年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37%;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2%。

“创新才有出路。我们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中,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五六百亿元,炮轰这个‘城墙口’,最终领先世界。”任正非说。

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翻开深圳2015年经济成绩单,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开局抢眼。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深圳缘何能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逆增长”?

“深圳就是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不放,实现了发展动力的转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如此分析。

每小时喷洒作业40亩到60亩,效率是人工喷洒40倍以上……不久前,大疆农业植保机亮相,吸引公众眼球。

从2010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到2014年接近30亿元、2015年超过60亿元,从航模兴趣出发,到成长为“无人机领域的苹果”,一个名叫汪滔的80后青年和他的伙伴从无到有,在深圳创造了消费级无人机这一新兴行业,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刚开始创业时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汪滔也始料未及。

大疆所在的南山区曾是深圳的工业区。

从工业区到高新区,科技创新效应在这里不断叠加、放大:南山经济总量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第三,上市公司达110多家。有人做过计算,南山区的企业涉及123个细分产业领域,其中24个世界领先。

“征税主体太多,而且这些企业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税务大厅不够用了,我们正考虑建一个新的、更大的税务大厅。”南山区委书记姜建军遭遇“幸福的烦恼”。

南山之变被人们形容为“蝶变”,科技创新成为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放眼整个深圳,又何尝不是如此?

两组数据,折射出充满活力和后劲的深圳: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在全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实现动力转换。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的颜色!

近几年,深圳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体量一直在2000亿元左右徘徊,仅相当于中部二线城市的规模;2015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和GDP总量比值只有约18%,远低于81%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将投资比作‘输血’,那么深圳经济已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说。

3个90%和3个70%,折射出动力转换后的新深圳:

——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

过去5年,深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由38家增至65家,超千亿元企业由2家增至8家,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深圳代表着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一些衡量传统经济的指标已无法用来解释深圳的发展。”深圳市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说,深圳呈现出创新型经济的显著特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而不是铺摊子、上项目。

创新密码:因势而动,结构性改革超前引领

2009年12月,一个“只有5个脑袋加上20万元钱”的公司在深圳成立。

5年多时间,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已获3000多项专利,设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光启“神话”,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

从上世纪废除荔枝节、举办高交会,到本世纪初面对空间、能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淘汰落后产能、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深圳历届党委政府都紧密结合形势,审时度势,研判经济发展方向,以转型升级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早在“九五”期间,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面对加工贸易断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2012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一度跌至5.8%。

“当时吓了一跳,甚至怀疑是不是淘汰企业太快了?”回忆起当时情形,深圳市市长许勤仍心有余悸。

“仔细一查,旧的产能转移了,新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而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这下心里有底了。”许勤说,这是当初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目标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的深层次原因。

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深圳陆续出台。

“我们已经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回首过去,深圳市政协常委乐正认为,深圳就是在不断直面问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

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基因检测……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十二五”期间,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产业总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2015年,深圳四大未来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到40%。

率先在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市长质量奖,成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企业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超过650项,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083项……

“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新常态下实现动力转换的核心,是冲出‘三期叠加’的关键所在,是打破传统要素成本制约的制胜法宝,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许勤说。

“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能赢得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构建未来可持续的竞争力。”马兴瑞说,“下一步,我们要力争通过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

创新生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迸发创新活力

“深圳市政府可以说是亲善市场的政府。”郭万达这样形容,市场好比一片森林,有参天大树一样的大企业,也有灌木林一样的小企业,政府主要责任是把生态搞好,让树木可以自由茁壮地成长。

在深圳,很多企业家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对接市场、进行研发,而不是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一家国际化医疗设备企业的负责人说,希望政府采购不要照顾本土企业,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公平指标体系。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深圳创新发展的秘诀所在。

“特区立法权是深圳发展最大的优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曙光说,从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从1992年被赋予经济特区立法权后,深圳共推出126部法律,基本涵盖经济社会管理各方面。

拆掉8万多平方米老房子,新建22万平方米建筑——罗湖区“深圳酒店”项目2010年起就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5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走完流程。

去年8月底起,深圳的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在罗湖拉开帷幕,仅仅5个多月——今年春节前,这个项目就通过区里审批。

“和之前流程比,节约了近2年时间。”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罗湖原来产业空间是1500万平方米,现在列入计划的城市更新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等于再造一个罗湖!”

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城市更新改革试点,是深圳近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制度供给的缩影。

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压缩90%的社会投资审批事项;敲响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拍……近年来,深圳坚持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新动能,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红利是惊人的:2013年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如今,这里已有100多万家企业,意味着不到2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这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圈:150家孵化器,全国1/3的风险投资公司,4.6万家VC/PE机构,200多家境内上市公司,超过500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等产学研资联盟45个,金融业增加值、总资产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这里半天出小样,一天出大样。当你想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在做了;当你做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发货了。”赛格集团副总经理胡建平如此形容这个街区“推陈出新”的速度。

创新引领: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经济中心城市

成立于2006年的光峰光电,成功破解激光不发散、热量高、散斑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将激光光源应用于投影、电视、照明等领域。

“公司发展迅速。2014年的销售额仅几千万元,2015年已过亿元,预计今年可达4亿元。”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博士期望不断创新激光光源技术,让创新之光照亮世界舞台,改变人类生活。

今年4月20日,《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衡量高水平论文产出水平的自然指数。引人注目的是,多家中国产业机构进入全球50强,深圳华大基因更是以“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二”的排名引领中国公司。

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构建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历经近20载努力,站在了世界基因科学的最前沿,将基因科技成功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

从光启科技具有隐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搬到城市上空的“云端号”,到华讯方舟对太赫兹技术的前瞻性研发、构建全球卫星宽带通讯网络的构想,一个个“深圳故事”不仅极富想象力,更是实力的写照。

“深圳在生物、空间等领域都在布局,在某些领域已经和世界同行甚至领跑,将来一旦爆发,就可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郭万达坚信。

挑战无法回避:科技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要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问题和挑战。”马兴瑞坦言,“我们要在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不断强化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创新优势,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兴研发机构,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

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近日,深圳大手笔出台三大“若干措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我们要抢抓新机遇,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争创一流,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许勤说。

这是深圳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新时期,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特’、能够‘特’,也必须‘特’,就是要以特别的引领作用、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让‘五大理念’进规划、进计划、进实践,在‘率先’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率先落地生根,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马兴瑞说。

最新信息

  大同市坚持园林绿化高起点规划、[详细]

推荐信息

  大同市坚持园林绿化高起点规划、[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