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4年毕业后到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一间工厂上班,9月份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共1800多元,其中基本工资1500,其他的是加班费。3个月后基本工资是1800元,每个月加班费大约300元左右。95年的时候因为加工资,每月的收入能达到2600元。因为公司是包吃包住的,所以绝大部分工资都能存下来。
1995年年初开始把所有的存款投入股市买入新大洲,之后基本每个月往股市里存一次钱,都买进了同一只股票——新大洲。95年7月份的时候,大连的一个同学有事向我借钱,从股市中抽出15000元,但之后我还是坚持每月把工资投入股市,一直坚持到96年2月份。期间一共投入2万多元。由于年中有一次10送3配2,我的新大洲持股成本大约在3.6-3.8元左右。
1996年3月行情启动,新大洲也跟不断往上涨,我在96年底辞职离开东莞到深圳工作,于12月初以复权价(年中有一次送股)约32元的价格将新大洲卖出,共获利8、9倍,当时帐上资金约20万元。
96年底至98年,上市公司配股的时候大股东都不愿意往外掏钱通常都是放弃,然后把配股权转让给流通股,但是转配的部分不能上市流通,何时流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就是江湖就已失传的“转配股”。
当时我觉得自己赚了不少钱,于是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把所有的钱变成转配股把钱锁住,就当没有这些钱,配股价都非常的低廉,等转配股流通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于是我开始着手买入有转配股的股票:
丰华圆珠买入10000股,10配3转配10,配股价3.3元;
兰生股份买入5000股,10配1.7转配4配股价3.9元。
上面的两次都参与了配股当然我每次取得配股权后都是把股票卖掉,正常的配股也卖掉,只留下无法卖出的转配股。
97年3月份买入四药股份10000股,配3转配6.38配股价3.98,在配股的最后一天,到单位马上就上车到关外出外勤,被迫放弃配股。
98年1月份买入合金股份10000股,配3转配10配股价5元(是转配10还是12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因结婚买房用钱在股权登记日前主动卖出放弃(真是一个愚蠢的想法,虽然当时花30多万买的房子到2007年也升值了5倍多,但是跟购买转配股的机遇相比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最终我只获得了丰华圆珠和兰生股份两家公司的转配股,而没有坚持做到所有的钱都沉淀到转配股当中去。
我参与的两只转配股股票给我带来了多少收益呢?
丰华圆珠转配股:01年上市流通每股21元卖出,获利8倍,成本3.3万,回笼资金26万;
兰生股份转配股:00年上市流通每股17元卖出,获利5倍,成本7800,回笼资金4万。
那么我放弃的两只转配股的潜在又收益是多少呢?
四药股份转配股:00年上市流通每股21元卖出,可以获利12倍,成本2.5万,本利30万;
合金股份转配股:00年上市流通每股31元卖出,可以获利30倍,成本5万,本利150万。
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一个人专门做转配股,做到资金上亿元,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实在是太小了。
我很庆幸,在进入股市之初就在远离技术分析的轨道上获取到了财富。这使我从来就没有陷入过技术分析的泥沼当中。在我家中,至今仍保留着在94年初购买的台湾版本小开张的技术分析手册,然而事实上我从来就没有真正读懂过它。
对于我这个技术分析的白痴而言,你给我点明ABC浪我还马马虎虎好象能弄明白那一点儿意思,但是如果让我去看什么延伸浪之类的浪中浪,那我脑袋简直是要爆炸了。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数字7、21为什么比8、22更关键,我搞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就认定13日均线就比10日均线更重要。至于前些年经常在电视上露头露脸的专家常常提到的春分、夏至等时令是指数反弹或翻转日的言论,在我看来就是已经在跟鬼讲话了。
时至今日,我更相信在每个财富故事的背后都会渗透着一种思想一种眼光,而不是某种技巧。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所想要说明的主题。
坚持持有深万科的刘元生,在10几年的坚持中支撑他的已经完全超出了任何技术分析力所能及的范围,在他心中一定凝聚着对中国的未来、对房地产行业未来、对万科的未来深邃的洞察力;
就在前几个星期,我从朋友哪里听到在深圳有一批人从04年开始坚持长线做ST股,而支撑他们这种行为的理念竟是只要有10分之1的成功率就有赚不赔,我们回头看看04-08年几乎没有出现过退市的ST股票的表现就不会惊讶于有人暴富其中的理由了。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思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