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已有《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人民网》等数十家传媒以百余篇专版,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这位传奇人物及其企业的坎坷发展历程有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报道。
董事长黄淦波
然而,作为一个从事了近20年旅游工作的老同志,通过对观音山景区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我从黄淦波和他景区创业、成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旅游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感受到了民营企业在未来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更看到了中国旅游事业的美好前景。
一、“接手观音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大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莞市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凭借区位优势,积极推行“对外向港澳台输送劳动力,对内多方吸引外资”的务实政策,使东莞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在东莞这块近25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机器轰鸣的工厂和灯红酒绿的宾馆比比皆是,此时的黄董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实力,在这种全民办厂经商的大环境下,完全可以选择一个“短、平、快”的经营项目来做,并有可能快速成为“暴发户”或“大老板”。但他不为物欲所动,不被时局所困,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资风险大、回报时限长、前景无法预测的生态旅游事业。他要以生态旅游的方式,彰显他“保护森林,珍爱自然,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他要在工业集群林立,宾馆酒店密布的东莞市,为人们打造一处休闲健身、修行养性、陶冶情操、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
时至今日,生态旅游已得到国家的全面认可和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迅猛,现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类型。但是在15年前,“生态旅游”只不过是一个陌生而时尚的新名词,对其概念和内涵知晓并理解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令人惊讶的是,黄淦波凭借一双慧眼和过人的魄力,于1999年11月从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手中,接过了因“资金不足,收益无法确定”而被放弃开发的观音山这块“烫手山芋”。当时,东莞的大环境几乎不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氛围,全国也尚无民营企业开发森林公园的先例,更让人担心的是观音山景区的开发项目当时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和批准。面对多重困难和各种不确定因素,黄淦波不顾家人的反对及朋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资观音山这一当时的荒山野岭。而当人们问起黄淦波当初为何要如此执着、如此痴迷、如此冒险的投资生态旅游时,他说:“东莞向来不缺乏办厂开店的企业家,但更需要有理想、讲文化、重环保、懂生活的‘有识之士’。”“作为商人,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投资前途未卜的生态旅游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可是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文化信仰者,我人生追求的就是能给人类、给社会、给环境、给未来带来福祉的事业!”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雕观音像
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蓬勃发展的景区,当我问起黄淦波这些年来,在投资开发经营管理观音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最大的感触时,他用真诚而精炼的语言概括回答:“我庆幸的是自己15年前的选择和15年来的坚守;我感谢的是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对我事业的认可和支持;我遗憾的是我和景区被无端拖入长达10年的法律诉讼(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黄淦波胜诉);我痛心的是‘三项工程’(从莞高速公路支线项目、中石油管道项目以及南方电网东莞项目)强行‘穿越’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给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广大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安全隐患;我不解的是公园内核心保护区近2000亩的林木被毁至今无人过问和处理(详情见2014年12月2日《中国绿色时报》);我欣慰的是每年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的游客,给景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使我具备了回馈社会从事公益的资本;我骄傲的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从未向权贵阿谀奉承,送礼行贿。”寥寥数语,情真意切,体现出了一个当代民营企业家宽大的胸怀和融融的爱意。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慈云阁景点
黄淦波不仅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魄力的儒商,而且是一个具有爱心和信仰的勇士。为了梦想和追求,他十五年来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始终不渝的热情,硬是把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观音山,打造成了集生态观光、娱乐健身、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音山先后被联合国相关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及广东省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中国十佳休闲景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广东省服务业100强”“2012年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被广大游客盛赞为“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国家林业局也曾发文宣称“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的一块样板”。
2014城市环境与健康万里骑行表彰仪式
二、“做景区就是做良心、做文化。做生态旅游,不能急功近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放在首位。”
在做旅游之前,黄淦波曾在市属部门工作过,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不甘心于享受“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安逸生活,便投身到了“自我创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商海大潮中,不久便成为当地一名颇具影响的商人。黄淦波原本对旅游的认识和接触并不多,然而,他对旅游内涵的理解和旅游业前景的分析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他深知一个高品位的景区,不仅是一个能让游客求新、求异、求刺激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让游客长知识、受教育、有感悟的平台。
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蒋子龙等一行在观音山景区留影
“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旅游与文化历来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黄董认为景区文化是吸引游客的灵魂;景区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基础;景区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景区安全是吸引游客的保障。于是,他在景区的初创期,就特别强调景区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保护和景区文化这一主题。他始终坚持生态景区的建设必须符合“重在自然、贵在和谐、强在管理、精在特色”的原则;景区内的所有开发经营项目必须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景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明确的告诫部下:他之所以要投资开发生态旅游景区,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游客和佛教信众,通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宗教活动来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重大自然、顺从大自然,从而达到感恩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目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形成的生态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景区,也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悖的景区。为此,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创建初期就确立了“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企业发展理念。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论任何项目,只要对生态环境有危害,对森林公园有影响,对游客安全有隐患,不管对方以何种借口也不论对方支付多少补偿费,他都坚决反对。二是为了方便每年近百万的游客观光,他宁愿投巨资架设凌空的人行游步道,也不肯在林区内砍伐树木另辟蹊径。三是为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他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植树造林、护林防火、防病除虫等。今天,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已达90%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
为了把观音山18平方公里的景区做精、做美、做极致,增加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的内在品质,黄董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创建了两项全国第一:一是那尊矗立在景区山顶上主体高33米,横截面宽10.6米,重达3300吨,由999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的世界第一大观音坐像,雕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在四面青山的簇拥中,显得格外神圣庄严,慈祥安宁;二是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古树收藏为主题的古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近年来出土的,从黄帝直至明清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古树50余棵,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该馆免费向游客开放,现已接待国内外游客及中小学生近300万人次。被广东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旅游局、科协等联合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其不仅填补了我国无古树博物馆的空白,而且为中国古树研究和增加民众对古树的了解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董还十分注重景区的文化投资和文化建设,他认为景区只有借助文化才能做大做强做持久。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他致力于将观音山打造成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文化名山。为此,他倾心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景区的文化底蕴、加重景区的文化积淀、提升景区的文化品牌。为此,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6届“中国观音山诗歌节”、“全民健身观音山登山大赛”、6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7届“粤港万人相亲会”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旅游征文”等一系列有自主品牌、有社会影响力、有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对此,有专家认为“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处景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生态的抚育。”“发展旅游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深挖健康文化,并借助文学创作弘扬观音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的碰撞与互动,观音山的文化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文化旅游景区的样板”。观音山景区众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公园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过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和注入了活力。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节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六届万人登山大赛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七届粤港万人相亲会
黄淦波不仅是一位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成功人士,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爱心人士。在15年的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他除了守法经营企业外,还忠实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一直实行45元的低价门票,并对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及当地居民一律免票入园,此举在国内同时具有两个“国”字牌的民营景区实属不多。此外,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灾区、学校、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多次进行捐款捐物。近年来,企业在所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捐献的资金及减免的门票,累计金额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当人们称颂他是功德无量、大慈大悲的慈善家时,他却淡定地说:“人的一生不在于取,而在于舍。一个人有条件舍,那是一个人的幸运和幸福。”他这种回报社会,大爱无痕的赤子情怀,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为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推广环保理念,倡导健康生活风尚,配合国家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黄董还拿出300余万元,承办了国家10部委“践行中国梦,生态万里行——2014年城市环境与健康万里骑行”环保活动,并身体力行,亲自参与。2014年6月6日,由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员工为主体,并由来自全国各地环保志愿者组成的环保公益骑行团,从北京天安门出发,穿越13个省份,到访108个城市,举办了近200场环保专题宣传活动,历时128天,行程近8000公里,以绿色出行、亲身实践、万里骑行、全国宣传的形式,践行“环境保护与健康”的精神和理念。骑行团于2014年10月11日顺利到达目的地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此项活动开启了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公益活动的先河,它的成功举办和圆满结束,受到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与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10部委的肯定和表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正如前来祝贺的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张庆伟所说:“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用企业的实际行动,为东莞市增添了正能量,为广东省争了光,为国家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三、“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十分重要。没有高质量的景区员工,就没有高质量的景区服务,同时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景区品牌。”
观音山景区创建初期,黄淦波手下不仅缺乏懂旅游、会经营的管理人才,即使外聘员工也很难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面对这样的窘境,黄董一方面潜心自学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主动前往国内外多家著名景区实地考察调研,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并取得了“全国旅游景区高级管理人员资质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由一名旅游业界的门外汉转变成了一名行家里手。另一方面,他在面向社会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同时,与多家大学合作,投巨资对景区旅游员工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二便是令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包括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员工素质等。前者给游客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而后者则是给游客精神上的享受。黄董为了尽快解决企业员工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及早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复合型人才,他费尽心血不惜成本,为企业员工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和进修平台。对普通员工,他以在岗培训为主,重点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服务技能;对骨干员工,他则以送往高等院校进行深造,重点培养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企业用于员工学习、培训、深造方面的投资已高达数百万元。目前,管理团队中,高管人员已全部具有研究生文凭,中层管理人员也已具有大专以上文凭。黄董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力,体现人的能力。
从观音山景区两名新老员工的成长史及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言中,或许能从另一个侧面去感受观音山景区的企业文化、企业亲和力和企业凝聚力。
曹其湘,今年33岁。18岁那年他只身从湖南老家来到了陌生的观音山,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从一名普通的保安员做起。由于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受到了黄董的关注和培养,目前已成为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部门经理,有了妻子、儿子、房子和车子。他是观音山景区创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名亲历者、见证者和成功者,也是老员工中的一名杰出代表。当我问起他现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他激动地说:“是缘分让我结识了观音山,是黄董为我提供了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是观音山景区的成功让我体现了个人价值,我将用毕生的精力来回报黄董和观音山。”为了表达他对企业的忠诚和决心,曹其湘已将年迈的父母从故乡接到了身边,把家安在了景区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名环卫女工进行了不足10分钟的家常聊天。她叫叶润娇,今年42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住东莞,丈夫是一名客车司机,2014年3月份才来到了观音山景区。当我问起她为何能舍得离开丈夫和孩子前来观音山求职并安心工作时,她用朴实并略带自豪感的语气告诉我:“第一是观音山美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让我感觉身体很舒服,能使人延年益寿。第二是这里有众多的书籍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学到很多东西,增长不少知识,是一种精神享受。以前由于家里穷没有钱,我只读到初中,是观音山满足了我求学的愿望。”看到她如此兴奋,我随口问道:“你会离开观音山吗?”她说:“刚参加工作时,我每月工资只有1600元,我都没有离开观音山,更何况企业又给我们增加了几次工资,还无偿提供员工食宿,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如果家中没有出现特大变故,即使企业每月只给我一半的薪水,我也不会离开观音山。”
看到黄董旗下有这样一批忠诚敬业的企业员工,观音山景区的美好明天仿佛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四、“我要在未来的岁月里,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将观音山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用50年的时间将观音山打造成‘中国第五大佛教圣地’。”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掌舵人,观音山景区才能在15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黄董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制定出企业的宏远目标,他是有充分理由和足够依据的。黄董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极其复杂的创业环境下,把面积不大、资源不多的观音山景区做得如此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呢?究其缘由,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他有坚定的信仰和明确的目标。在创建观音山景区初期,他就以“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造福人类、有益社会”为己任,没有过多的去考虑个人得失。支撑他精神的不是未知的经济效益,而是一份可以带给后人福祉的事业。
正是黄淦波有了这份追求和责任,打击没能阻止他,困难没有压倒他,挫折没有击垮他,成功没有陶醉他。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超人的魄力、跨越式步伐奔向未来,其强大的内心力量非常人可比。二是他有一支可以信赖,值得依靠,年轻有为的管理团队。在他的高管班子中其学历都是研究生,平均年龄不超过四十岁,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敢创新、极忠诚,是一个互补性高、执行力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优秀团队。三是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敬业,特别能奉献的员工队伍。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员工300余人,工作5年以上的老员工占了绝大多数,且队伍稳定、流失率低,这在全国民营的旅游企业中更显得难能可贵。我曾试探性地问:“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观音山景区给你们支付的薪酬相对而言并不算很高,你们为何能坚守到今天?”他们中肯地回答道:“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个比现在薪酬高的企业,但很难找到像黄董一样慈悲为怀的老板”。
为了确保景区的持续发展和后继有人,黄淦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正在做着两件事;一是为了突破观音山景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为观音山景区的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求高人指点,请大师“把脉”,他正在与深圳市某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进行着“商业模式及管理机制设计项目”的洽谈,并达成了合作意向书。为此,他不惜支付近百万元的设计费。他说:“目前知道观音山景区的人不在少数,但“知道”与“向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把观音山景区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努力,以一年当50年的干劲去做事”。二是“观音山景区后备干部培训班”正式开课,由他本人和公司高管亲自担任授课讲师。这两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它却蕴含着极深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个从事了多年旅游工作的同行,根据当下的形势及未来的前景,观音山景区如果在近年内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发生不可抗力的重大事件,在五年内跨入国家5A级, 旅游景区的行列那将毫无疑问。同时,从观音山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旅游事业的美好未来。
古人云:“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祝愿黄董的事业发达,好梦成真!祝愿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2015年01月30日10-11版,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5-01/30/node_1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