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岛城市民打电话告诉记者,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的没那么多了,年化收益率也下降了,认购起点又上升了,就连推销产品的短信也少了。以往风风火火的银行理财产品怎么了?对此,记者了解到,进入7月份,随着银行“中考”的收官,银行理财产品的“季末效应”已经逐渐淡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每况愈下,6%以上的产品已很难见到,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向固有的下行趋势回归,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可以重点筛选中长期理财产品以锁定收益。
7月份理财产品收益率回落
记者昨日走访了岛城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上个月常见的收益率高于6%的短期理财产品已难寻踪迹。而随着气温的升高,原本在银行网点里排队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妈”也不见了踪影。目前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除了个别几款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了6.5%以上,其余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在5.5%以下,平均在4.5%左右。
在上一理财产品到期后,市民陈女士在6月初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在5.1%左右,随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又在7月开始回落。对于收益率大幅波动,她除了无奈错过高点以外,还感叹道:“几天里收益率就相差这么大,把握时机太重要了。”
银行业内人士分析,在上周,理财产品季末效应消退的表现十分明显。此外,隔夜、1周、2周、1月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数据自从6月下旬开始出现上升势头,这是由于银行在季末对流动性的特殊需求造成的现象,此时也正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入爆发期的初始时间。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应付季末流动性紧缺的现状;而进入7月,上述各品种齐齐调头向下,这意味着,随着银行季末考核期的结束,流动性需求自然降低,理财产品再次回归原有走势。
尽量购买期限较长的产品
“随着年中考核时点的过去,资金面重回宽松格局,银行理财收益率也重新走下坡路,年中收益率上浮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调,尤其是保本类和短期产品。”有业内人士建议,鉴于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可能跌势难改,当前投资者可紧抓高收益的尾巴,适当延长投资期限来锁定高收益。
因此,投资者最近不妨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筛选商业银行中的较高收益率、投资风险较低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比如投资期限在6个月、12个月的产品,以此来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收益。
有理财专家认为,为了扩大理财市场份额,尤其是城商行可能会更愿意将投资管理费让利给投资者,因此可以维持高收益。理财专家还为投资者支招,想要既获得高收益、又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不妨将原本要投资理财产品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期限为中长期的理财产品,锁定6%~7%的高收益,另一部分则用来投资收益比较平常的短期理财,因期限较短可以保持较高的灵活性,应对不时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