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宝鹰文化大讲堂第五讲开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博士带来的主题为“礼义之邦考辨”的讲座在此精彩上演。
讲座由宝鹰集团副总裁古朴主持,来自社会各界关注中国传统传承文化、关心宝鹰发展的人士以及宝鹰管理层近200人共同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王能宪博士向大家详细分享了他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一篇文章:《“岂止一字之差—"礼义之邦"考辨”》。王博士通过大量统计资料与文献考证,认为“礼仪之邦”之说是一个错误,应为“礼义之邦”。他认为:“礼仪”一般就是指具体的礼节、礼貌或礼仪活动、礼仪形式。而“礼义”一词所表达的内涵丰富博大,几乎涵盖了儒家关于人伦、天道、政治、社会、文教、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精神。“礼仪”是“礼”的表现形式或具体仪式,其含义明确而单一。“礼仪”包涵在“礼义”之中,“礼义”的概念远大于“礼仪”的概念。如称吾国为“礼仪之邦”,无异于说“中国人只会打躬作揖”。在历代文献中“礼义之邦”的用例颇为多见,而“礼仪之邦”并无一例。
最后得出结论认为:
(一)“礼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使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的重要方面,“礼义之邦”就是包涵了这些内容的一个常用词汇,其内涵和外延从历史到今天没有任何变化,也不应有任何变化。
(二)“礼仪”是“礼”的表现形式或具体仪式,其含义明确而单一。“礼仪”包涵在“礼义”之中,“礼义”的概念远大于“礼仪”的概念。如称吾国为“礼仪之邦”,无异于说“中国人只会打拱作揖”。
(三)在历代文献中“礼义之邦”的用例颇为多见,而“礼仪之邦”并无一例。以笔者有限的阅读及查阅多种古代文献的计算机数据库及纸本“索引”、“引得”等工具书,未曾发现一处用例。此足以说明今天滥用“礼仪之邦”是毫无根据和不合逻辑的严重错误。
(四)“义”与“仪”虽有通假和古今字的关联,但当其含义有了明确的分工(即上文所引段玉裁所谓“仁义字”与“威仪字”之分)之后(这种“分工”甚早,段氏只不过作了总结而已),它们的意义范畴是清晰而从不混淆的。
(五)语言学上有所谓“积非成是”现象,就是你错我错大家错,最终也就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了。如今“礼仪之邦”的滥用几乎到了这样一种严重的程度,大有积非成是、取而代之之势,然此“非”绝不可为“是”。
他认为:“礼仪之邦”的滥用是完全错误的,应当废止。并呼吁大家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让“礼义之邦”魂兮归来!讲座中,其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文化事业的热爱无不感染者现场的每一位听众,引得现场听众掌声连连。
勉励大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冷静、沉着地对待工作和学问。
讲座结束后,王能宪博士与在座学员们进行了精彩互动。在听取了学员们对“礼仪”和“礼义”的个人理解和感悟以后,王博士表示颇为欣慰和认同,他就一台胞提出的“日本"仪"而不"义",表面礼仪十足,实则内心龌龊”的观点、和员工提出的“文化自觉”观点作出了个人点评。他高度评价了宝鹰员工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和认识,并对宝鹰集团开创“文化大讲堂”,通过宝鹰大讲堂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企业文化高度,挖掘企业文化深度,表示高度赞赏。他勉励大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冷静、沉着地对待工作和学问。
讲座开始前,王能宪博士在宝鹰集团董事长古少波、总裁成湘文、副总裁古朴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集团总部办公楼,对宝鹰集团稳健的发展步伐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印象颇深。
人物介绍:
王能宪,男,1954年8月生,江西瑞昌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先后担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研究处负责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专著有《世说新语研究》《含咀编》《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校点古籍《魏叔子文集》。主持文化部理论建设重点工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丛书》,主编《中国文化如何应对WTO》《足迹—著名文学家采访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