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年来,一片片本地树林因烘紫菜而烧掉了。接着烧煤,去年因环保强制烧油,在赤溪每一个小厂都要消耗油量在30多万元以上,大一点的厂家要100万元以上。仅赤溪小镇片区去年就烧油3千万元左右,其它地区也许是用其它燃料,这一切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全国每年为了烘紫菜消耗多少能源,数目惊人。怎么节省能源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有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有的是看到国家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的负面担负(环境的污染与全球暖化)。
这是本地传统紫菜烘房设备平面图,工业大排风扇推动整个烘房气流
经过多方观察,我发现本地其设备有多方面毛病与缺点。
其一是吸能设备“消化不良”。原因是因为吸能地带是高温地带,只能吸收比它温度高的。当管道温度到200度左右,就难吸收了,而随管排出不要了。恰好烘紫菜是在冬季,空气温度很冷,其设备需要大量空气引入。天气越冷,耗油越大。如果将所引入烘房的气流从烘房外的管道经过(管道需要一定的长度),那么所引入烘房的不再是冷空气,大大节约能源。
其二是已被吸收的现有热能成为一次性的能源。他们将带有水分的热能排出不要了(一般是65度),而挂在排风扇边缘的紫菜是干的,证明此热能含水份比重不多,还有相当大利用的价值。如果将湿紫放在排风扇外合适的地方,过几十分钟就能成为半成品,时间长了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没问题。您看这是多大的浪费。
排烟管非常热,水泥如此裂口,说明吸能不到位(排烟管出口位置各因场地不同有差异)
再看看传统的设备与流程之缺点。湿的与将要干的都在一个烘房里操作,每当成品紫菜要出炉了,必须推进湿的紫菜,此时湿紫菜蒸发大量水分,一部分由排风扇排出,还有一部分由循环气流保留在烘房里,需要几来回才能恢复原来湿度,消耗不少的能源,也推迟时效。有人干脆把烘房里回流处封堵了,设备中又因没有热气的回流,烘房内原来所耗的油量又达不到所需求的温度,必须加大油量,结果得不偿失。
大量的冷风从将干的紫菜经过,导致升温难出炉慢耗油大。
注:下面这里大气流是指换气的“气流”,不是指设备中内循环的“气流”。
大量气流是为了带走湿(鲜)紫菜的大量水分,而将要干的紫菜水分已经不多了,不需要大量气流。此时所需要的是高温低湿,气流相对是可以减少。因为大量的冷风加热后从将干的紫菜经过,导致升温难出炉慢耗油大。其实在整个过程中,起初湿(鲜)紫菜大量水分都容易排出去,完成级段紫菜虽然水分少,要求却很高,许多老板深深体会导致出炉慢的,不是湿(鲜)紫菜排水慢,乃是将要干的紫菜,总觉得火不够炎,还差一点火力。
如果真的能使烘房内温度再升几度,湿(鲜)紫菜一进入烘房就熟了……老设备前后也成矛盾,头尾难顾。
本地的传统设备对鲜紫菜来说,温度是偏高,是鲜紫菜送到生命的边缘,只要天气稍微一变,鲜紫菜不是闷了就是熟了,补救再也没有机会了,大大增加操作难度。
总结:湿的紫菜与将要干的紫菜不适合在一起烘。因为紫菜初烘时与将要出炉的所需要的差距非常大。紫菜初烘时不宜过高,气流大,湿度一般(没有闷气感就行),让紫菜有吸氧空间;而将要出炉的紫菜需要高温低湿,气流一般就行。所以,初烘的紫菜与将要出炉的紫菜根本不适合在一个烘房里操作。
启示与应用:紫菜烘干后要‘乌黑发亮有光泽,且是柔韧有弹性’,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其中包括合适温度、湿度、气流与新鲜空气。
紫菜在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紫菜对“氧气吸收”的程度,呼吸换气越多紫菜卖相越好。其实烘紫菜不是什么技术高低问题,乃是紫菜本身的动作,我们只不过是提供条件而已,如同煮血蛤,淡菜用冷水就会开;用热开水煮血蛤,淡菜就合而不开。
本地传统设备存在吸能不到位,余能全浪费,干湿一刀切,头尾难相顾,內在含冲突,需要改革,为减废气与暖化全球并为后代幸福更需要改革。
新设备平面图(加热设备等暂不细谈)
过长期的琢磨,心中有蓝图。大意如下:把传统所排出不要的热能再次利用的设置命名为低温烘房,专门烘湿紫菜到半成品;将传统设置命名为高温烘房,为了操作流程便利把低温烘房与高温烘房合并为一个整体。为了节省场地,把传统加热设备和排风扇等,移放在二层,高低温烘房二层内各设有大排风带动整个烘房气流循环,所有设备其性质和功能与传统设置相似的,在高温烘房与低温烘房之间设有可调节的风扇,为着调低温度适合于湿紫菜的运作,为有卖相奠定了良好基础。
湿紫菜推进低温烘房成半成品后,再移到高温烘房,成品后从高温烘房移出并打包,这样不仅发挥余能价值,也解决传统设置的內在冲突。产量大的厂家还可以多设几组高低温烘房,操作过程不用推移紫菜,只要切换(操控)高低温烘房加热风门与排风(低温烘房可以成为高温烘房)。操作虽然有点繁琐,但是比推移紫菜省力多,时效也快(详细流程暂停不谈)。
综上所述,新设备的优点,一是好。本设备有可以根据天气,按鲜紫菜所需的调节温度,为有卖相奠定了良好基础,使烘“好”紫菜不再是难题;二是快。本设备不仅有高温烘房,还没有湿紫菜所蒸发大量的水分之回流,当然会高时效;三是省。本设备吸能到位,发挥余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过程科学;四是低碳。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浙江省苍南县赤溪镇 陈进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