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金桥开发区,综合党委副书记兼工会联合会主席吴慧芳是个“电话忙人”。开发区企业、员工遇到大大小小的烦心事都喜欢找“吴书记”,而她也确实“有求必应”—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桥开发区生产企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劳资矛盾有所增加。吴慧芳率领她的工会团队和新发展的党员团队,妥善处理了群体性劳资纠纷124起,其中涉及世界500强企业16起,涉及员工上万名。
做了基层工作40年,吴慧芳早已习惯了琐碎芜杂,却仍在坚持不断创新:“帮群众,要帮到根上,给三百两百元,还不如引领他们鼓勇气,长技能,敢于追梦圆梦。”吴慧芳说。
“职工之家”开进洋企业
开发区内的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职工每次走进活动室健身、阅读,都会想起吴慧芳。当年,公司规划新的办公大楼时,没有设计职工的休闲活动场所,是开发区工会联合会主席吴慧芳亲自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协商,最终为大家争取到了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圆了外企员工的“职工之家”梦。
吴慧芳认为,“职工之家”的理念在新时期民企、外企林立的开发区,可以发挥独特的社会凝聚作用。
后藤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周凤莲,总是忘不了吴慧芳帮助建立“职工互助基金”的事。当初,为更好地保障职工群众的医疗需求,该公司总经理设想建立职工医疗互助基金,行政出一块,工会出一块,员工再自付一块。很多员工对此不理解。周凤莲情急之下求助吴慧芳。
听完事情原委,作为工会“大家长”的吴慧芳脱口而出:“这是好事,一定要做下去。”在她的坚持下,经过企业与员工的反复协商,互助基金终于建立。当第一位患病员工得到5000元医疗互助金后,职工们看在眼里,也乐于掏出自己的那份来共享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后藤电子,互助基金已惠及50多名员工,最高补助金额也从最初设计的5万元上升至20万元。
如今,金桥开发区的工会覆盖率超过九成,不少原先对工会工作有抵触情绪的外企高管,从吴慧芳的实际行动中受到启发,成为工会事务的坚定支持者。
劳资纠纷重依法维权
吴慧芳所在的金桥经济开发区汇集了多家企业,受到国际经济、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至今,共有150家企业关闭、搬迁、裁员,劳资纠纷频发。
2011年8月,金桥开发区内一家外资企业因搬迁至外地,不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经济补偿,导致300多人聚集。
类似的劳资纠纷,吴慧芳隔三差五就会遇到一起。虽然工人们的做法过激,但资方的做法也明显站不住脚。像处理其他劳资纠纷一样,在替合法权益受损的职工撑腰的同时,吴慧芳更看重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益在哪里,怎么去依法维权。”
吴慧芳建议,工人们选出9名谈判代表,并请来律师给代表们做劳动法律方面的培训。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解决了纠纷。
吴慧芳不怕难,也不怕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工会副主席的吴慧芳,就面对全厂每年2000多套、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职工福利房分配“一碗水端不平”的境地。她大胆改革分房思路,最终以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通过工龄、职务、职称等评价体系,实现了分房的公开、透明。凭着一种“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担当精神,迄今为止,吴慧芳牵头处置群体性劳资纠纷124起,涉及员工11930人。
人才培育巧设“高师库”
“百名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是吴慧芳做群众工作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典型引领、比武培训、高师带徒等方法,提升开发区一批又一批职工群众的工作技能。
其中,“高师带徒”源起在一次了解研发机构时,一位博士愤愤不平地拉住吴慧芳:他在参与一项科技研发时,外方技术人员将核心内容“屏蔽”,不让中方技术人员“触摸”。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吴慧芳暗下决心。
多番指导、多次协商,德资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率先建立了第一个25人的“高师库”,仅CT部门就有20对师徒成功结对,而且不少是跨国组合,覆盖整个研发团队的所有部门。不久后,吴慧芳走访西门子公司,不经意间看到咖啡吧里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有人告诉她:“那是德国派来开发区的实习生,现在我们中国人可是师傅啦!”吴慧芳,当时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近3年,金桥开发区已有超过65家非公企业申报了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先进操作法等项目512个,141个项目入围并获得浦东新区的奖励。由开发区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所制定的网络架构师、智能卡设备维修工程师等技术的等级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