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企业不能没文化!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收藏

收藏古砚,传承文明(图文)

时间:2017-06-30 09:38:05  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作者:火来胜

古砚收藏,是中国文房收藏的一个大项,今天收藏古砚,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和要求的实际行动,是一项承前启后、光大中华文化、接续古老技艺、弘扬大匠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工作,是具有文化含量和社会正能量的收藏,有的人讲“俗人送酒,恶人送钱,雅人送茶,贤人送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与砚的交往是文雅友好的事情,因此,长期以来藏砚被人们冠之为雅藏,是被社会羡慕和推崇的一项收藏活动,是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做好这件事情对古对今对将来都将有极大的补益。鉴于此本文仅就古砚收藏谈几点个人看法: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副会长火来胜

一、为什么收藏古砚是收藏历史、文化和技艺

古砚收藏,是收藏一段历史,一段人文,一段故事,因为,古砚在历史的长河中吸收和集纳了儒商大贾、达官显贵、文人学士、隐士名流、社会贤达、艺人藏家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了藏砚玩砚者的感情、寄托了期望,他(她)们在与砚相伴的日子里诞生了故事、演绎了人生、附着了信息、成就了事业。所以古砚的收藏是与其它的收藏有区别的收藏,藏砚不仅仅是收藏一件物件,让物件升值,而是收藏历史、弘扬文化、启迪智慧,传承文明。之所以这样讲,这是由砚的本质属性和它的器形、纹饰和及铭文所决定的,如有的砚的器形表达了良好的寓意:像书卷砚、荷蟹(和谐)砚、鱼化龙砚、太史砚、竹节砚、三阳开泰砚、抄手(操守)砚等都分别表达了读书、和谐、气节、操守等较为具体的寓意;有的记录了一件事情,如,河南耿洛东汉晚期墓出土的三足砚,砚面一周与砚盖相扣合处,阴刻隶书一周,为“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四十二字;有的铭写了一段历史,如砚史上赫赫有名的岳飞砚,据记载:岳飞砚色紫,形圆而椭,长约九寸、宽约七寸,背镌“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个字,寓意深远。岳飞用过的砚在一百年后,被宋末谢枋得收藏了。谢看砚铭后,发觉字体很熟悉,于是找出了家藏的岳飞墨迹比对鉴定,证实是岳飞所书。为了使后人更好认识和收藏岳飞这方砚,谢枋得在砚上铭刻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和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谢与文天祥意气相投,交情甚笃,在文起兵抗元的前两年,不惜割爱,把珍藏的岳飞砚赠予文天祥。文在砚上又铭记曰:“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即谢枋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即1273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同时,刻砚铭志:“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一方端砚在一百多年间先后传承了三位名人,他们都做到了:“持坚、守白、不磷、不淄”,成为了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砚也因此成了军魂砚;有的表现了一种浩然正气,明代赵南星有一方为人称颂的东方未明砚,其铭曰:“残月荧荧,太白炎炎,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这是他冒死疏劾权奸魏忠贤的战斗宣言,是他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凛然正气的写照;有的记录了一段艳遇和美好的爱情,还有的记录了藏砚者一生的感悟,等等。再者,砚上雕刻了很多诗词书画,山水风景,雕刻手法也代代有变,所以收藏古砚是收藏历史、文化、技艺,是传承正义、传承期望,传承故事、传承文明,是一项富含文化含量、传承华夏文明的收藏活动。

焦点图.jpg

二、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唠叨、拿得住藏品,在与砚相伴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收藏是一段相当长的拥有,如果今天买明天卖,今年买明年卖,这不算收藏收藏是让砚在自己手里有一段沉寂,完成购买、研究、甄别、配饰、整合和著书的过程。藏砚是和历史文化和古老技艺交往的活动,当一个人一旦与历史和文化有了缘,就要有深度接触、长期相守相伴的思想准备,要有为此下一番功夫、增加一段故事、添加一番考证,留下一点记忆和痕迹的决心和意志,要承受得住清贫和不理解者的奚落及耻笑,绝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有为伊晓得人憔悴的执着和献身精神,真正做一个光大和弘扬砚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同时,让砚在自己手里有一段记录,有一段故事,能给后人以启迪,让每方砚台因为有自己这一段的收藏,无论在价值上,还是在砚台的配饰和文化上都有新的变化,并且让每一方砚台因为有自己的收藏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户口,有了传承的痕迹,增加了人文故事,使他们从此登上庙堂有了长久体面的归宿,自此不在颠沛流离。要做到这些,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不要一有小利就出让,要培养砚的大家品位和做派。在此,我举几个我收藏的教训,我原先收藏字画,像刘奎龄、黄胄、丰子恺、李可染的画我曾经都收藏过,记得刘奎龄的一幅耄耋图,画的惟妙惟肖,十分好看,我拿回家夫人看后,不断的用手摸,说这是真的吗?怎么摸不出墨迹,这是印的吧,夫人说一次我没在意,但后来我凡是拿出这幅画看时她都说这一句,时间久了,我有点座不住了,我带着这幅画去沈阳找国家级鉴定大师杨仁恺去鉴定,杨老看后认为是真迹并在画上题上了刘奎龄真迹耄耋图,这回夫人算是稍微放了心.可时间久了再看,她还是用手摸,还时而有疑问,对此,我也有点烦了,三年后送拍,一拍拍出去了,1.5万买的拍了5.5万,静得4万,可再到后来,刘奎龄的画价一路攀升,其价值达到了60多万。这是典型的没挺得住,没经得起唠叨的例子。收藏要熬得住年头,要有自己的定力。还有两幅,一是黄胄的上学图,一是李可染的牧牛图,买了这两幅画,我请了一个有点名气的鉴定师去鉴定,他看了看,没置可否,我有点担心,心里发慌,因为这次买的贵,再加上夫人还时常加点醋,自己又没有了定力,心里老是不托底,犯嘀咕,有时夫人还不断地催问,自己再次座不住了,再次送上拍卖会,一幅拍了15万,一幅拍了14万,虽然取得了小利,可当拍卖师锤落下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自己又错了,尔后,我和夫人去看拍卖会,黄胄的这幅画到了180万,李可染的这幅画上升到了50万,事后,我给夫人说这都是没有定力造成的,由此我也长了一智,收藏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因为现在的鉴定师冒牌的多,操守低下的多,看东西不负责任的多,再者术有专攻,看谁的画要找专门研究某某画的人去看,不要相信杂家,杂家就是忽悠和大概也许,因此,收藏尽量的传,不要太杂。

焦点图.jpg

三、要完成砚台的断代和材质的鉴定等工作

古砚收藏,鉴别是一大难题,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根据我的研究,砚台从唐宋就开始仿作了,明清两代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仿作,民国的仿作更是猖狂,对宫廷砚和名人砚以及其它砚都仿作了一大批,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甚至到今天仍有仿作,这给古砚收藏带来了很大风险,这就需要藏家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甄别工作,这就要求藏者必须下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功夫,把纳入囊中的砚台进行一番研究甄别,把真正到代的砚台收藏起来,把不到代的砚台还其本来面目,做好这项工作是藏砚者由浅入深、由外行变内行、由砚台爱好者变成收藏家的一种量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要拜访很多砚界前辈,砚文化学者,砚雕大师,一线淘货先生等,要翻阅、查找、阅读、研究各个朝代历史、文化、民俗以及每个时期的雕刻特点,只有在这方面真正下了一番真功夫,品砚的眼光才能提高,藏砚的水平才能长进,对砚学的认知才能升华,这是我们藏砚者必须做的功课,如果只藏不研究,不仅失去了藏砚的乐趣,还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藏砚要研究、甄别、定位。我们现在收藏砚台有一个误区,跟着拍卖走,可现在拍卖上走的好的恰恰大部分不是到代的砚台,而是仿作的砚台比较多,一个经常搞拍卖的朋友告诉我,你们收藏的砚台不是拍卖需要的砚台,而是行家收藏的砚台,每方都到代,但不是企业家需要的砚台,这就是拍卖行错误引导的结果,这也是企业家光收藏不研究的结果,目前,我们古砚收藏市场和十五年前的书画市场一样,欣赏花里胡哨,欣赏品相好的画,但对画的对不对考究的少,所以,当时假画比真画卖的好,当代画比古画卖的好,那时一批眼光好的人受益了,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被忽悠了,当书画市场成熟到今天,整个市场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目前买对的画,买到代的画成了企业家的追求和主流。我们收藏砚台也是这个道理,要有定力,一定要收藏到代的,对的,摈弃花里胡哨不对的,引导收藏潮流,不要被一时的错误导向所迷惑。到代还有一个问题,仿作的有没有价值,就这个问题,当年我曾经专门去访问过国家级鉴定大家杨仁恺,他拿着一幅明代仿画告诉我,这幅是名副其实的明代画,仿仇英的,但这幅画到了今天,也有收藏价值,虽然是仿作的,但他毕竟是明代的画,明代画到现在也珍贵了,因为它不是现在仿的,所以,我们今天收藏的明仿宋、清仿宋的砚台只要搞清了年代,搞清了出处,照样可以收藏,只是在给此砚上户口时做一专门的说明而已。另外,除了断代以外,还要对砚台的材质、坑口、石品进行甄别,把每一方砚台考记尽量准确详细一些,让后来者能从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学问。

焦点图.jpg

四、要修饰、完善、增加砚台的文化含量

收藏是不断给砚台添加故事,不断给砚台修饰、完善、美化的过程,收藏中要不断的对砚台进行保养,选择适合砚台形体的配饰,让砚台看上去比较文雅,同时,还要不断的让砚台走亲访友,增加它的见识和文化含量,沈石友的砚就是因为增加了吴昌硕的铭文这个文化含量,才有了今天这么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藏砚还可邀上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赏砚评砚,还可邀请绅士名流、文人雅士共同评砚赏砚,给砚增加故事,比如,得一、海涛、欧忠荣最近在微信上就砚事活动开展的酬唱应答,作诗作词等活动就是给砚增加文化含量和故事的比较好的做法。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应向日本学习,日本藏砚家对每一方砚都怀敬畏之心做好洗涤、配饰、说明的工作,还经常举办赏砚品砚会,给砚台增加更多的人文信息和文化含量,直到现在我们藏砚者对日本大藏家的砚台还心向往之,以纳入囊肿为快,所以,完善配饰、增加文化含量是藏砚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我们今天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还不够,因为很多人仅限于参与热闹一番,没有理解其参与的重要性和其中的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的名砚看有四种:一是有重大事件记录的砚,二是名人名文砚,三是天生丽质、产于名坑的砚,四是巨匠打造的砚,五是贡砚及官作砚。这些砚之所以容易成为名砚是因为它与中国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著名坑口以及官家和名流有联系,物以名贵,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名砚,我们今天藏砚也要让砚台登上重大历史舞台,创造机遇诞生名砚,我们今天有没有这个机会呢?有!只是有些人没有抓住,有的也认识到了,但因有自己的小九九,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刘红军会长近几年带领我们组织的大活动、建立博物馆、出版砚谱,组织大典编撰等,从砚史的纵度看,这些将来都是砚史上的大活动、大事件,都是弘扬砚文化的大手笔、大动作。将来刘会长组织的这些大活动在砚史上都会有巨大影响的,因为这些活动影响之广,参与人物之多,级别之高,名人会翠之众史上罕见,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不好说。这次参与弘扬砚文化活动的有正国级贾庆林主席、李长春、李岚清常委,副国级的有迟浩田、许嘉璐等五十多位高官,还有欧阳中石、苏士澍等多名著名书法家,更有像马云、姜昆这样的社会名流,历史上的兰亭雅集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和规模,所以,百年之后我们这一次雅集或许不是或许而且是一定也会成为美谈,舞台有了,可有些人没有很好的利用,有的甚至认为与己无关,没有用心写出有共识的书法,没有潜心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美文,没有拿出让人称道的佳作,一句话就是文化含量还不够,砚台打造的还不够,需要文人学士、名流巨匠以苦吟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意志创作出像兰亭砚那样的传世精品,让这段盛事跃然于砚上、传流于后世。所以,藏砚家、文学家、砚雕巨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来完成这一巨作,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砚文化的传播者,无愧于红军会长搭建起的这个平台。

另外,历史上名砚刻上了某某同观字样、某某拜观字样较多,古人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砚台价值,是雅聚赏砚品砚,取得共识,我们的砚被名人同观、拜观没有,有,2010年我们在北戴河举办砚展时,李岚清、胡启立、邹家华、何鲁丽、周铁农、赵化勇等都去观赏过,有的还拿到手仔细欣赏过,我当时就意识到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抓住时机拍了多张照片,同时,在他们余兴未了之日让秘书督促首长给题了铭文,这对砚台对首长都是有益的事情,百年之后可能因砚台的铭文而让人们记起这位首长,历史上官比阮元、高凤翰、黄易高的多得多,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记起了阮元、高凤翰、黄易,因为他们的名字与石永存了,石不烂名永存,其一生的业绩也永存。在北戴河办展时,我门也举行了一次雅聚,当时方见尘、刘克唐、胡中泰、陈国源、金彤、海涛、笠谷、得一、同祥、飞鹏、石民等都受邀请参加了这次雅聚,他们的砚台也同样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大家齐聚夏都其乐融融,把酒临风之时大家一时兴起,共铭了一方方形卤纹砚,配饰了棉套,得一还在套上题了字,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爱不释手,当同祥回京把它放到网上后,引起了众多砚友的喜爱和点赞,有人当时就要出几万元收藏,我没有惠让,我深知这方砚的价值不是钱所能衡量的,它是二十一世纪砚文化学者、砚雕大家雅聚的一个硕果、一个见证、一段故事。再后来,我们响应红军会长的号召把砚台送到了聚砚斋博物馆,中央领导、各省书记省长、社会名流观赏的就更多了,贾庆林、李长春、迟浩田等都观赏过,这些既有录像又有照片,有的领导还多次驻足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些将来都有照片为证,这比砚谱更靠谱,这些都会增加砚台的人文信息和文化含量,所以,每一个藏砚者都不要保守,不要让砚秘不示人,要把它送到更高级别的博物馆,更高级别的展览场所,平台有多大,将来你的砚的名声就会有多大,华夏民族的人文故事是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不要认为与己无关,不可能,说不定那一天因为有高官和名流的赞誉你收藏的这方砚台就成为了名砚,到那时砚有名,臧者也有名,子孙也得利,藏砚者只有在认识上有这个高度,藏砚生涯才由乐趣,才能和大家其乐融融的共同长久的弘扬砚文化。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认识,当刘会长发起成立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时,我积极参与,当刘会长倡导成立聚砚斋博物馆时,我毫无保留的把最好的砚台拿出来展览,也正因为我把这批砚拿出来送上聚砚斋这个大舞台,才让这批砚的价值逐步被专家认可,并得到了共识,如果不摆上这个大舞台,没有被大家认知的过程,有些名砚可能至今不被发现,不被认同,仍流浪于江湖,根本上不了庙堂。因此,每一个藏砚者都要有把藏砚送上联合会大舞台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为打造中国民间高档次国家级博物馆做出自己的贡献。

焦点图.jpg

五、要把研究成果编辑出版,给砚台续上户口

收藏是对砚的研究不断提高,对砚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这种长期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认知就是经验和眼光,就是判断古砚的知识和真经,我们要把对每一方砚台的研究不断地记录下来,再把自己的心得和别人一块分享,互通互鉴,相互切磋,取得共识,达到对砚的评价更加趋于准确的程度,收藏不要保守,更不要秘不示人,如果长期自己一人偷着欣赏,不但会走入误区,而且还会养成固执己见的毛病,甚至会讳疾忌医,对别人的忠心劝告也听不进去,还会找一帮对砚研究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的“专家”帮着忽悠,路会越走越歪,这样下去既害己也害人。所以,收藏是一个很深的学问,时常会遇到难题,也时常会遇到高人,要不断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等到自己的眼光提高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把研究成果编辑出版,给无家的砚台上上户口。清代以来靠家族之力,师生之力完成砚台出版的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沈石友的《沈氏砚林》等,他们的这些做法使砚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焦点图.jpg

六、联办或自办博物馆,宣传推广、展出,由己乐为众乐

收藏砚台最终的归宿是联办和自办博物馆,把到代的古砚展示给众人,帮助人们认识古砚,欣赏砚文化。办博物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有财力的藏家和藏砚多的人才能办到,没财力和藏砚少的人办不到,其实,这事是事在人为,办博物馆也不一定是有财力的人才能办到,关键是执着、决心和毅力,以及对砚的爱好程度,关键是要有办馆的热心人和领头人,这项工作做好了,会引导更多的人收藏砚台、传播砚文化,变一人快乐为大家快乐。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我去欧洲考察时看到,他们有的一个小镇就有一个博物馆,虽然地方不大,小者也就五六十平米,但展出文物很精致,你到馆里后,他会不厌其烦的给你介绍,当你流露出惊讶和赞许的眼神时,主人很快乐和满足,这就达到了臧者与藏品的精神愉悦。我们砚友当中也有办的很好的,比如海涛办的东方翰典博物馆(郑州),同祥办的翰典艺术馆(北京),朱曙光办的晴雨楼藏砚馆(海宁),王跃泽办的砚山草堂澄泥陈列馆(三门峡)等也很有特色和生机,到访者名流云集。

焦点图.jpg

七、通过一个完整的循环,实现藏砚人的砚艺人生

收藏砚台的最高境界是完成一个完整循环,收藏者越沉得住气,砚的价值就越高,文化含量就越丰富,从历史上藏砚者的情况来看,凡是完成一个整体循环的,其藏者的地位和砚台的名声及价值都比较高,同时,也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批传承有序的砚台以及衍生的砚文化,传承了古老的技艺,接续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为砚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藏者也在完成这一系列完整收藏的过程中,实现了藏砚人的砚艺人生。

最新信息

  我国历史上的3元币于1955年3月1日[详细]

推荐信息

  我国历史上的3元币于1955年3月1日[详细]
中国前沿资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