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周伯良延徒传艺”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这种类似传统收徒的古老方式在今人看来,颇让人惊奇。据记者了解,善觉堂中医馆创始人周伯良是孙氏中医世家的第十五代异姓传人,在行医诊疗实践中,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总结,进而思考、开悟,在不断完善传统中医望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华望诊思疗法”之法。患者不用开口,仅仅通过远观面色和体貌及性格特征,即可诊断出其所患疾症十之八九,亲身体验过的患者都深感震惊。在服用了周伯良独特的配伍中医和食养之方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症都有明显改善或有所缓解,心存感激下的口碑很快让周伯良好评如潮、名声大噪。“中华望诊思疗法”之法真有这么神奇?为了解详细情况,记者为此特约周伯良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推创的“中华望诊思疗法”与传统中医所倡导的“望闻问切”有何区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周伯良:拿树木来做比喻他们的关系可能更贴切,如果“望、闻、问、切”诊疗四法是树干,那么“中华望诊思疗”之法就是分枝,一种与现代结合更紧密的延展诊疗法。“望诊”开山鼻祖是排名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首的扁鹊,是一种通过对病人面部特征、气色精神、行为姿势等的综合观察来判断其内在疾患,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方法。“思疗”实质上是让病人作息回归“顺天时、合自然”,解除病人思想负担的一种最佳方法。让其放下心理包袱,调整作息习惯和心态,以利于身体自身防御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强抵抗力、自愈力,药物的功用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以达到改善症状或早日痊愈的治疗效果。
“百病因己而生,百病由己而除”。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作息习惯没有规律,生物钟紊乱……百病丛生!其实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自身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性格等原因造成的,很多现代病的治疗需要人们自节自律,解除心理思想包袱。多年的望诊思疗实践摸索,我已深得其髓、颇有心得,在不断完善传统中医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中华望诊思疗”法。今天通过记者公告出来,希望能与业内人士交流共享,共同弘扬我中华传统中医文化。
记者:“中华望诊思疗法”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呢?
周伯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首扁鹊的经典论述。扁鹊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但是扁鹊却说,其实他的医术远不及他的两位哥哥。别人就好奇,问既然你哥哥的医术如此之高,为什么却没你名气大呢?扁鹊解释说,我的两位哥哥都是在病未发时,便将人医治好了,以致于所有人以为他不会看病。其实,他们是将病治于未发之时,治的是“未病、欲病”,将病治于未发之时,这才是最高明的医师。
年青时我非常崇拜扁鹊,尤其是他所擅长的“望诊”之道。我觉得太神奇了,这个本领了不得。我当时的理想是做“上医”,开始在诊疗实践中比对、摸索,积累一段时间再总结、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探寻出一些“治未病、治已病”的法门,再次的学习、验证……推创出“中华望诊思疗”之法。
通过望诊我就可以基本判断出病人内在的病症疾患之所在,尽早警醒患者检查验证,尽早介入治疗阶段,尽量做到“治病于未发之时”。我诊疗方式主要遵循的是传统中医的经脉穴位、生理病理、营卫气血之脉,采取辨证施治之法,卸除心理负担,结合野生灵芝理法方药,辅以唐朝药王孙思邈所倡导的食养之法,调整患者作息顺应天时之规律,尽量做到让患者“病无疾痛”,早日远离疾患及亚健康状态,减轻他们身体上乃至经济上的痛楚。
记者:您是如何摸索出“中华望诊”之法?是一时之悟吗?
周伯良:学医可不是练武功或者写作,灵光一闪就能开悟出来。“中华望诊思疗”之法是经过长期的学习、摸索,从大量的诊疗与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主要方法有“学师、承书、摸索、开悟”四法,简而言之就是广拜民间中医高手、群阅医书药典、实践诊疗摸索、分析总结悟道。
跟所有的中医一样,我也都是从基础知识开始,读过的医书不下千本,也曾带着疾患疑惑拜访过许多名家中医、民间高手,向师傅们请教治疗之法、学习传承不同的治疾妙方、养生秘方。后来,有幸拜到拥有数百年行医历史孙氏中医世家第十四代传人孙静清教授的门下,系统学习孙氏中医诊治手法多年,深谙孙氏中医世家的养生之法,并有幸成为孙氏中医世家第十五代异姓传承人。
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其实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医学之道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过长期的大量诊疗实践中,才总结出这一套“周派望诊思疗”之法,这不仅代表着我个人多年的心血,也凝聚和传承着师傅们的经验与智慧。
记者:您对当前西医治病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周伯良:现代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动不动一点小症状、一个小感冒就打针吃药,抗生素是越打越高级,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却是越来越差。同时各种病症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叫不上名的病毒、疾患。即使最新的西式医疗技术及诊疗设备,仍然对许多新的病症是措手不急,或者根本无能为力。这些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更勿谈当前西医的过度医疗、医德沦丧等乱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治疗,同病也可以异治,异治也可以同治,所以它不是一病一方的重复,而是治疗原则的重复。究其根本,是西医与中医的医治哲理思维根本不同。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基于此,中医大师们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吸收到中医学之中,把人置于自然、社会之中考察,用于探讨人体生命的本质和特征以及防治疾病的规律。中医药文化充满辨证法,融道儒众家思想于一体,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平衡,讲究辨证施治,配伍发效。几千年来,中医就是用这套理论与方法去解决复杂病症。青蒿素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相对西医的优越价值,同时也寄予着人类未来更多的健康希望。
记者:听闻周总给人诊疗还有限制?您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周伯良:医者仁者心也!诊疗至今我从未收过一分钱。为什么?因为这是行善积德,在帮助老百姓,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但我也有一个接诊原则:即坏人不接、性疑者不接、不孝者不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为更多的穷人免费治好病,接诊时弱势群体永远优先诊疗、优质诊疗!
记者:“中华望诊思疗”之法是您自己智慧结晶,为什么要广收徒弟传给他人呢?
周伯良:“心德乃医家之本,心药乃愈疾之道。”这是我的从医心得。“中华望诊思疗”就是根据食医“治未病”的原理而来,通过治未病,起到强身健体养生、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就是“悬壶济世”,古话说:医者父母心,传统中医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与智慧结晶,好的技艺一定要传扬下去,中医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我希望这套“中华望诊思疗”之法,能够广为人知,让更多的人因此受益,这也是我个人最大的心愿了。
记者:传统中医养生有哪些优势?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周伯良:说起养生,所有的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所有的人却并不完全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但不清楚,不了解正确的养生方法,实在是国民的一大损失。中医养生讲究预防调理,即提前预防疾患、调节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身康体泰、延年益寿的目的。90%以上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中医里称“上医”是“治未病”,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文化精髓,我们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需要继承下去,把传统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中华儿女拥有更健康、更茁壮的体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