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世间万物生长生存之基。“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百业兴”。
近日,龙潭沟水库建成蓄水的照片惊艳网上,那美仑美奂、摄人心魄的画面,让我心情激动、浮想联翩,记忆中那些与水有关的往事徐徐展现在眼前......
那水
家乡五莲原是个少雨缺水,十年九旱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龙潭沟西北侧的一个山村,记得当时600多口人的村子只有一个水井,每天清晨和傍晚,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要排很长的队。寒冬季节,井台周围结出一层白白的冰,常有人滑倒摔伤。干旱季节,水井见底,村里人只好去很远的山沟里寻找泉水,有时为了舀满一桶水要等候半天时间。我从十二岁就加入了挑水队伍,那时个头小,只有把成年人用的勾担环挽一圈才能挑起水桶,摔倒、桶掉井里的事经常发生。
盛夏季节,水对我有很大的诱惑力,到深水里洗澡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村子周边除了有个被称为“老牛槽”的天然池塘外再没任何水源。有一年,村里为抗旱在山中挖了个三四十平方米的水池,待雨后蓄满水后我们及时赶到那里。有个年龄比我大一点的伙伴,手里拿着二分硬币指着水池激将我说:“你敢进去游上十圈,这钱就给你了”。对这里早就蠢蠢欲动的我二话没说,纵身跳于水中,一口气游了二十多圈,毫无争议地赢得了“大奖”。不料,弟弟回家把我的“壮举”向母亲做了汇报,母亲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把我痛打一顿。
有次大雨过后,村中有个杂草丛生,平日里鸡、鸭、猪、狗经常光顾的泥坑积满了水,我发现后喜出望外,伙同弟弟还有其他几个伙伴到里面去游泳。几天后,我突发高烧,持续昏睡不醒,母亲吓坏了,赶紧背着我到村北公路上拦了辆大货车,拉往县医院救治。经医生询问病史,确诊我患了人畜共患疾病“钩端螺旋体”,住院打了四天青霉素。回家那天,看到迎候在村口的弟弟走路一瘸一拐的,问及原因,才得知他也因细菌感染得了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腹股沟淋巴结肿的像鸡蛋那么大。现在想起那情景,心里还是很难过。
那人
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水利面貌,历届县委县府带领全县人民,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水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那些政府领导、水利专家和先锋模范人物,提起他们名字和事迹仍然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然而,值得我们铭记还有那些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为水利事业呕心沥血、埋头苦干的人们。
“北山前,土地薄,出了个厉害书记王炳河,别人要治山,他就要改河……”这是四十多年前回响在我耳畔的一段顺口溜,主人公是我中学同学的父亲,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当年他顶着很大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干部群众挖渠改水,挖土垫地,垒墙筑坝,坝内是河床,坝顶是公路,坝外是良田,硬是在滥石累累的河滩上整治出一片“人造平原”。
于福昭,是一位公社卫生院院长,也是我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任行政领导。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公社党委派他到当时全公社最为贫困的大队驻点。军人出身的他,为人正直,性格倔强,工作热情高涨,是一个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人。他到村后,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村里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水。于是,他经反复现场考察论证并经水利部门评估批准,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在村后山腰中建造一座水库。当初,村里的干部群众思想不统一,认为远水不解近渴。于是,他反复开会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后,对个别不同意见他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手段进行了决策。在水库建造过程中,他始终靠在工地上亲自指挥,采取半军事化管理,规定中午吃饭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当时,于院长驻村吃派饭,当轮到对吃饭时间短有意见的户里吃饭时,户主不是拖延上饭时间就是把饭做得滚烫,刻意为难他,有时他不得不饿着肚子重返工地。有一次,一个社员消极怠工,不服管理,还没等于院长批评几句,那人就跟他干上了,于院长也毫不含糊,两人扭打着从坝顶一直滚翻到坝底,场面令人撼动。经过千辛万苦,水库终于建成了,一股股清流灌入干渴的土地后,粮食丰收了,树林变绿了,牛羊肥壮了,村民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舒心的笑容。
赵子超,是我在农村挂职期间认识的一个乡水利站站长。在那个只有7000多口人的小乡镇,他虽称为站长,但手下没有员工,集管理、设计、施工于一身,常年奔波在水利建设第一线。在那个新建偏远乡镇工作,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当地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山好水好人更好,时间长了受不了”。赵站长却是从乡镇成立那天起,一直干到乡镇合并后为止,二十多年时间,党委政府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脱产干部走了一批又一批,赵站长都不为所动,兢兢业业为每一届党委政府做好参谋,为山乡的水利建设献计献策。在那个乡镇,要是有人叫不出书记乡长的名字不足为奇,每当提到赵子超的名字,却是大人小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乡里每一项水利工程就像赵站长的孩子一样,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根据山乡地势条件,他自主研究设计的小流域密集筑坝截水工程,被人们形象地总结为“上看一沟坝,下看一沟水”,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林业和人畜用水困难的问题。
王冠军,是我高中同学。他任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几年后,被组织提拔到领导岗位,在有多个选择的情况下,他主动申请到一个远离县城的中型水库担任管理局局长。对他的举动,当时好多人难以理解。后来得知,他要去的那个水库,是当年他父亲担任党委书记时,带领干部群众修建的。令人遗憾的是,水库建成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冠军这个选择,必定蕴藏着他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到任后,他积极争引政策和经费,着力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协调周边村庄修建拓宽库区道路,修复拓展渠道,改善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为水库下游高效农业和优质林果业生产创造了很好的水利条件,赢得了受益村庄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他还加强了水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库面承包给库区群众养鱼,既增加了收入,又减轻了看管压力。此外,在水库大坝下面,兴建十几个高标准养鱼池,组织富余工作人员加工饲料,引进新特鱼种,开展起淡水鱼示范养殖,形成了“以水养鱼,以鱼养库”的良性循环,让这个远处穷乡僻壤、被人淡忘的水库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子建水库,儿子管水库,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
那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人类社会因梦而不断发展进步,兴建龙潭沟水库是家乡人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
龙潭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发源于九仙山,因沟内有“白龙潭”、“黑龙潭”而得名,素有“齐鲁小三峡”的美誉。
龙潭沟距我村二里多路,小时候我和伙伴经常瞒着大人去那里游玩,记忆最深的是那里的水清澈见底,特有的“山菜鱼”旁若无人地游来游去,当你要去抓它们时,那看似很浅的水,往往会淹没你半个身子。这就是所谓“水亮底”,提示你不要轻易下去。再就是那里的山势险要、怪石嶙峋、沟壑弯曲幽深。传说抗战时期,有一小股日本军队抓了个当地人带路,这人灵机一动把他们带进了龙潭沟最深处后,悄悄从另一条沟中逃走了。撇下这股日军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晕头转向,横冲直撞,叽哩哇啦的喊声在山谷里反复回荡。最后他们是否走出困境,只有天知道。
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林密水丰的仙境兴建水库,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一个构想呀!
龙潭沟下游是潮白河,在水利设施几乎空白的年代,山洪爆发时,潮白河像一匹不羁的野马,随地势左冲右突、任性而肆虐,给两岸人民群众造成过很多严重的危害。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潮白河治理列为全县水利建设的重点,制定了“腰斩龙潭沟,拉直潮白河”的总体奋斗目标。1975年,县领导吹响了进军龙潭沟的号角,全县三万多人的建设队伍胸怀“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程。在这支队伍中,有工人、农民、国家干部,还有我们这些当时的中学学生。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拉直潮白河的愿望实现了,腰斩龙潭沟的梦想终因技术落后、经费不足等原因而惨然破灭。那一刻,全县不知有少人为之扼腕叹息,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黯然神伤。龙潭沟会战是一首歌,一首全县人民难以忘怀的歌。
“湖中鲤鱼上山来,半山腰里荷花开”
时隔四十年的今天,一座集防洪、灌溉、渔业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龙潭沟水库,海市蜃楼一样出现在世人面前,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遐想万千?
龙潭沟水库建成使用,是家乡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大重点,发扬“先干起来”精神,水利事业得到超常规跨越发展。现如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通入了城乡居民家家户户;境内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波光粼粼;治理后的河道像一条条白龙盘绕在城镇、村庄以及公路两旁,到处呈现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家乡水的演变,必将载入史册,润泽后代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