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广场上的铜像 奚金燕/摄
17日下午,烈日炎炎,走进浙江金华施光南音乐广场,只见偌大的广场上人迹稀少,一尊一人高的施光南铜像在阳光的直射下泛着光。绕过铜像,记者惊讶地发现,原先一度大门紧闭的音乐厅开始有人进出,有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舞台灯光、调试音响设备……在淡漠多年后,这座以施光南命名的音乐广场终于有了“苏醒”的痕迹。
金华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乡。明年就是施光南诞辰75周年、逝世25周年,为留住文化名人之魂,金华以故居修缮、骨灰回迁、遗物收集为切入口,研究、传承和发扬施光南精神文化遗产,唤醒沉睡中的文化资源。
淡漠一时的施光南印记
说到施光南与金华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南山,祖籍是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虽然出生在外地,但他对于金华有着独特的情结,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吟唱出了浓浓眷恋之情。
为纪念名人,2001年金华施光南音乐广场落成。这个占地180亩、以“音乐”为设计背景、以施光南命名的广场,建有音乐喷泉、大型球状音乐厅和翼翅形艺术展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音乐个性。但由于后续基本没有投入,管理没跟上,不少纪念设施被挪作他用,音乐厅改成了数字化影院,附属设施也成了一家证券交易所。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气太少,就连改造后的影院也一度大门紧闭,无人进出。广场的施光南印记被逐渐淡漠……
在金东区委办副主任黄晓光的印象中,他曾在2004年的时候看到过一次广场的音乐喷泉,但现在很难看到。
“关键还是一个人气问题。”黄晓光认为,施光南广场是前期城市规划中的一块留白,一开始人气、利用率都不会很高,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施光南文化建设的回潮,人气开始慢慢集聚,“这是一个过程。”
17日下午,烈日炎炎,走进施光南音乐广场,只见偌大的广场上人迹稀少,一尊一人高的施光南铜像在阳光的直射下泛着光。绕过铜像,记者惊讶地发现,原先一度大门紧闭的音乐厅开始有人进出,有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舞台灯光、调试音响设备……在淡漠多年后,这座以施光南命名的音乐广场终于又开始“苏醒”。
留住文化名人的魂
金华除了建有施光南音乐广场外,在东叶村还有保存完好的施复亮、施光南故居。就在前不久,施光南夫人洪如丁来到这里,准备把施光南的钢琴和1000多份创作手稿捐回故里,并对施光南骨灰迁回墓址进行了考察。
黄晓光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国内多家媒体上征求施光南墓、施光南故居改造提档的设计方案,初步预计今年9月份能敲定。
音乐家魂归故里,音乐家身上的文化精髓同样也要薪火相传。据金东区文化馆馆长陈永岗介绍,当地有一支施光南农民合唱团,于2007年成立,人数最多的时候有150人,经常下乡巡演。
源东乡山下施村是施光南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听说区里要成立农民合唱团,村民们高兴极了。27岁的施铁丰激动地说:“唱施光南的歌,怎么能没有我们参加呢?我们才是施光南正宗的家乡人。”
“施光南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值得所有人敬重。”陈永岗告诉记者,在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他们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把施光南的名片做好,而施光南农民合唱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一方面传唱施光南歌曲,另一方面来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施光南有认知感。”
打造施光南文化品牌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17日召开的金华市政协十五次常委会议上,大会通过了《打造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文化品牌的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为施光南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不少建议,其中包括对施光南音乐广场的提档改造、将音乐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希望的田野”旅游景区、打造音乐风情小镇。
金华市政协主席郑金平认为,施光南是金华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把施光南文化挖掘出来,可以增加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但品牌的打造要搞好顶层设计,强化整体运作,可以通过举办音乐节、制作电视剧等各种形式,扩大施光南音乐的影响力,持之以恒地“擦亮施光南品牌”。
据了解,目前,金东区已成立了历史文化名人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明确提出“一次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故居保护利用与村庄环境提升相结合,名人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原则,要求做好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保护利用项目规划方案,做好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遗物的收集整理,施光南研究会和施光南研讨会筹备工作正在落实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