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两个邮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函,作为城市文化不会隐退

时间:2015-03-11 17:13:48  来源:楚天都市报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

  街头邮政信筒已有百年历史,曾在人类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邮筒每天收纳的信件也越来越少。信息时代谁还在写信?邮筒是否会退出邮政市场?近日,记者跟随武汉市邮政公司投递员进行了调查。

  写信的多是老人和学生

  3月6日上午9点半左右,记者跟随武汉邮政发投局东亭分局的投递员胡开银去他所负责的片区开箱取信。在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东湖校区)的门口,他从邮筒里取出37封邮件,其中平信有12封,明信片有25封。而在东湖梨园和东亭社区的两个邮筒里,他仅取出5封邮件,其中有2封还是商务信函。“学生里面还是有些人在写信。”他介绍,10年以前,一个邮筒一天就能取出近百封平信和明信片。近几年,手写书信的数量急转直下,一个邮筒一天常常只能收到几封信。

  3月8日,武汉邮政发投局青山分局投递员王娟投递出的书信仅3封,而且都是老客户。青山区4街坊55门8号的袁爹爹也是她的老客户。袁爹爹今年86岁,退休前是武钢的高级工程师,曾在北京、太原等地工作,老同事和老战友遍布全国各地,他一直与他们保持着书信来往。“见字如见人,家书能抵万金。”他感慨地说,每次收到老朋友的亲笔书信,他都觉得非常亲切。

  昨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有16人表示以前曾写过信,但这些年再也没有提笔写信,有4人则表示现在每年还偶尔写一两封信。从年龄看,不写信的都是年轻人,偶尔写的则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街头邮筒不会隐退

  据记者了解,武汉市邮政公司位于东西湖区的邮区中心局有一套设备专门用于分拣平信和明信片。1998年,从这里寄往全国各地的书信有3亿多件,而去年减少到了1.3亿多件,其中私人书信不到2%,大部分是广告等商业信函。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往邮筒里投信,但是投递员每天仍然会去开箱取信,一天一到两次。”武汉邮政业务部主任饶碧波介绍,全市共有500多个邮筒,其中营业网点门口有300多个,街头有200多个,多年来有增无减。除了平信,书报杂志、挂号信等都可以投进邮筒。作为一种便民设施,邮筒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另外,邮筒的存在已有100多年历史,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相比短信、微信等通信方式,书信更易保存,书信所蕴含的情感也更真切、持久。”饶碧波说,书信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即时通信工具虽然缩短了时间和距离,却简单化、模式化,让人们无法很好地交流内心的情感,“有空时不妨提起笔,给远方的亲友写封书信,相信一定可以收获不少感动。”

最新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推荐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