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节、牡丹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近期,我省一系列节庆典礼相继举行。在各类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举行的同时,如何提高文化实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4月20日,在河南省社科院举办的河南文化蓝皮书发布现场,多位社科学者为河南文化建设把脉开方。
城市文化发展须有明确定位
提到河南,人们惯常的认识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但如何把文化推出去始终是学界讨论的热点。
在蓝皮书发布会上,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代表中原文化研究所课题组发布5个地市的文化定位专题研究。
他说,开封的宋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安阳的汉字文化、南阳的汉文化以及濮阳的龙文化等城市文化定位都已十分清晰,各地围绕定位进行文化建设既能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李立新提到,洛阳作为文化资源大市,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文化定位,学界对“唐文化”、“牡丹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定位讨论不休,未能达成统一,“结果大量的优势资源被闲置,不能不说是文化开发上的一种失败。”
“我们有文化资源优势,但怎么把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就要看各地自身的文化定位。”李立新说,“今年发布5个,希望为其他地市提供参照,引起各地对文化定位的重视和探讨,接下来将会陆续对其他13个地市以及有特色的省直管县进行文化定位。”
文化资源应统一布局形成合力
“新郑把黄帝文化做出来了,但其实禹州、新密也有很多东西,其实各地都有历史遗迹和传说,形成合力才能见效益。”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卫绍生由正在举办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出文化资源要“融”的观点。
他拿“三国文化”举例。“许昌、洛阳、南阳、安阳都有三国文化资源,如果能整合起来,形成统一布局,让外地游客来逛一圈就能明白三国怎么回事儿,那就能出效益。”卫绍生说。
“已经过了‘抢’的时候,到了整合资源的时候了。”卫绍生建议,由上一级的部门机构出面联合相关文化资源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这样会更有利于文化的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