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城市的自觉》:“80后”学者对城市文化保护的忧思(图文)

时间:2015-05-13 08:57:34  来源:福州晚报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沙鸥

  “中国城市正处于大拆除的时代,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的大旗下被不断夷为平地。今天的中国城市似乎已经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城市空间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背后却是文化自觉的苍白。” ——摘自《城市的自觉》

   古城保护问题的学术思考

  《城市的自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是2010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的80后学者姚远近年相关文章的集结。记录了他近年来奔走在城市遗产保护前线、为阻挡推土机而屡败屡战的经历,理性地剖析了与存续城市记忆密切相关的议题,探索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性路径。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文化自觉”,收录作者关于城市文化、物权保护、公众参与、国外古城保护经验等的学术思考。

  第二部分“守望老北京”,收录作者关于北京古城保护的部分文章。其中呼吁保护什刹海、宣南、钟鼓楼、梁思成故居、东四八条、圆明园等著名古迹街区的文字,也可视作当代北京旧城保护史的一份实录。

  第三部分“老南京的死与生”,收录作者关于南京古城保护的部分文章。其中对保护南京老城南、明故宫的呼吁,以及对南京保护立法和规划的建议,不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也促进了城市公共政策的进步。

  第四部分“古城观察”,主要收录作者对近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问题的观察。附录有由作者起草,经数十位专家呼吁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两封呼吁信原文,以及《人民日报》对作者的专访《古城保卫战,有这样一位80后》。

  古城保护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不断消失,让人心痛。本书体现了作者对古城保护问题的学术思考,对当代古城保护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者还告诉人们,“世界上所有古城都曾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市民参与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为坚实的力量,而中国民众的城市保护运动正在形成。”读书人为城市保护奔走呼号

  作者是一名“80后”政治学博士,却长期是文化保护领域的“志愿者”。关注这些问题,并非是一时的冲动。作者说,自己对城市文化保护的启蒙源于十多年前在北大的本科时期。

  他回忆,早在大二时,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的观点对他产生很大影响,即“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不应当只是典籍、诗词,更多是从物质的载体中体现”,二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令其印象深刻。还有从一名教授的世界遗产课上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是单独的文物点,还包括重要的历史城区,保护要强调原真性的理念”,这些都为作者日后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大学四年,作者在游历了南京、北京、苏州、扬州等老城古迹之后,面对一片片古城民居在推土机前的轰然倒下,他逐渐萌生了为古城保护做点什么的决心,“与其在学术期刊上清谈公共领域或公民参与之类的话题,不如从保护自己的城市的行动开始。”

  从2002年起,作者就开始关注南京老城区的保护。2006年和2009年,南京老城区曾两度被视为“危旧房区”而予以拆除,由此也催生了两次“南京老城保卫战”。

  第一轮“保卫战”中,作者给相关专家学者和委员代表一路写了300封信,随后16名专家联名紧急呼吁,然而旧城改造的推土机依然肆意地推倒了近5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2009年,“拆”字再度刷上南京老城,在一批南京知名学者的声援下,作者再写呼吁信。这一次,在中央的重视和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拆迁停止了。

  随着生活地的流转,作者目光所及的古城,逐渐从南京转移到了北京。近年来,他参与过保护梁思成故居、东四八条、西四北大街、宣南及反对圆明园重建等重大文物保护事件。

  这些“保卫战”在他看来顺理成章,因为人生活在城市,理应参与到城市保护中去。这些奔走呼号的历程,如今都集结在他这本新书中。

  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王军在看过此书后表示心情非常复杂,“可以说这是一本让大家很难过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孕育着中国社会希望的书”。为此,他撰写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古都北京的最后时刻,在古都南京的最后时刻,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后时刻,姚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这场事关中国文化命运的拉锯战中,姚远成为大拆除时代的对抗者、思想者和建设者。他赤子情怀的文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局限,与读书人的担当。”公众参与是重要的基石

  姚远认为,古城保护在大幅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样的时代语境下,面临着新形势。他说“城镇化建设下如何进行古城保护”这个前无古人的巨大命题,如果处理得好,那么,中国人世代都能享有这份“活的遗产”;反之,如果继续“大拆大建”,几千年的文明古城将就此永远消失。

  《城市的自觉》收录了姚远为古城文物保护奔走呐喊的见解,这种“城市的自觉”在姚远看来,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自觉”,是政府、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等各方达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绝不仅仅留在典籍里,而是也存在于动态的城市具体空间中的,只有将这些有生命力的东西保护下来,城市文脉才不会毁坏。”

  评论者赵青新认为,城市发展始终体现为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城市必然会不断生产着它的都市性,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的文化自觉即在于尊重和继承传统,也在于现代化的重构中创造今天的新城市精神。

  赵青新说,城市规划不能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或者拙劣地模仿欧洲城市的表面形象,应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适合人居。姚远为此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世界各国旧城改造的经验。在欧美,对于老城通常采取的是逐步更新的方式,对于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城更力求采取审慎的“旧城复兴”和“激活旧城”的做法,对于那些不能适应现代要求的建筑则推陈出新、渐次更替。漫步在欧洲的几万居民的小镇上,一栋栋建于中世纪的老房子鳞次栉比,以静默的方式存在着,以美丽典雅的历史风貌,奇妙地与现代化和谐相处。对传统风貌的保护也绝不是简单地铺上红瓦、涂上金漆就可以解决的。

  在多年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之后,姚远认为,虽然中国已经有了相关法规,但法制并没有在城市规划、遗产保护中真正体现出来,这也是需要着力加强的地方。“除了法制保障外,文物保护应该强调公众参与,这是最重要的基石。”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充分肯定了姚远的举动以及本书的意义所在。谢辰生指出,大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城市保护的问题开始严峻起来,至今也未能得到特别有效的遏制,如何让古人留下来的好东西存留下来或者至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需要像姚远这样的文物保护“志愿者”的努力。

  “《城市的自觉》一书收录的文章是姚远由实践中得来,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为我们宣传城市文物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谢辰生称,他希望以姚远为代表的人站出来,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并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最新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推荐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