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南宁平话:“集体记忆”能否变成城市名片?

时间:2015-12-04 10:38:31  来源:龚文颖 贾经纬  作者:

  10年前,记者在采访中几度观看了南宁平话师公戏《大酬雷》表演。

  《大酬雷》是南宁平话师公在各种祭祀场合中表演的传统剧目之一,它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对雷神的敬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包括师公戏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平话文化,是许多南宁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把它打造成南宁的“城市名片”之一。

 平话:从宋代“走来”的古老语言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南宁平话师公戏(即傩戏)散布于南宁市平话方言区的各个村落,它由古时的“军傩”演变而来。

  说到“军傩”,就不能不说屯兵。《宋史》记载,“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增置雄略指挥,广州、桂州各二,全州、容州各一……以四千人守邕州(今南宁)”。除了屯兵,唐宋以后,北方汉族先民因当官、贬谪、经商、避乱等原因零散进入广西。来自各地移民的不同方言,在桂林、柳州、南宁等地交流融合,并受壮、侗等世居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汉语方言——“平话”。

  有军队驻扎,“军傩”便应运而生。它是古代军队在出征、演武、节庆或祭祀仪式中,由戴面具的大批官兵起舞,用“平话”高声吟唱,兼具祭祀、训练、娱乐的功能。后来,“军傩”演变成一种在官方祭祀、民间庙会等场合表演的祭祀形式。这虽然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观点,但由此可见平话和平话文化的源远流长。

  以《大酬雷》为代表的平话师公戏,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被从东盟国家远道而来的多名舞蹈家好奇地观赏过;在南宁平话方言区的各个村落,每逢“龙母诞”、“土地诞”等节庆,也热烈地上演过。平话文化,通过这些戏剧展示风韵。

  “新方言”:多民族融合的缩影

  记者查阅文献发现,平话在广西的历史比粤语长得多。如,民国26年(1937年)所编的《广西邕宁县志》记载,“兹就当地交际,而定为固有之音者则有四。所谓官,平,土,白是也。自中原南迁者为官话,衍为平话,来自广东者为白话,余为土话……然总以平话为流通。”

  这就是说,南宁有四种通用语言,官话、平话、土话(即壮语)和白话。平话是南迁的汉族先民带来的,白话(粤语)从广东传来,壮语则是本地少数民族方言。一些文献还记载,明末清初,白话随广东商人溯西江而上,传到南宁。民国时期,大量广东难民涌入南宁市区定居,才使南宁白话取代了平话,成为主要方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受到各路语言的影响,平话在发音和词汇上糅合了壮语、南宁白话等。因而,如今的平话,听起来与汉语就很不相同了。

  目前,广西以平话为母语的约有数百万人,分为桂南平话片和桂北平话片。桂南平话为平话语言的源头,其中江南区亭子平话被认为是最纯正的平话群体。据史料和平话族谱记载,现在的江南亭子,古称“平南村”,平南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分为亭子和白沙两个村。目前,江南区仍有30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

  平话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

  除了师公戏,平话文化还体现在民歌文化上。平话民歌,风格和形式借鉴壮族歌谣、粤剧、邕剧特点,主要代表有疍家咸水叹歌、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等。

  歌者和舞者们常常伫立于庙宇、祠堂和名人宅院,表演戏剧和歌曲。

  江南区现存有多座平话人的庙宇和祠堂,普遍呈现出平话人汉、壮结合的文化信仰。如福建园街道白沙村的雷庙,最早由壮族人修建,用于供奉壮族人崇敬的雷神,后由平话人在旁边修建狄武襄公祠,专门用于供奉平话人先祖狄青的塑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平话人还呈现出有别于中原汉族和当地壮族的生活习惯、礼仪。江南平话人还对元宵、端午等汉族节庆文化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形成了“菠萝岭元宵花灯节”和“扬美龙舟上水节”两个独特的传统节庆文化,至今仍广受喜爱。

  传承:文化珍宝代代相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平话文化遭遇了衰落困境。年轻一辈大多不感兴趣,老一辈后继无人,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2007年以来,江南区对辖区内的各类民间民俗文化开展系统挖掘整理,对各镇(街道)的69个行政村(社区)的民俗文化图文资料、活动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先后收集了近千条信息,并最终采用432条,建立了数据档案,形成《江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

  2009年起,江南区对平话文化体系内一些优秀民俗文化项目进行优先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建立了传承基地。目前,已挂牌的平话民俗传承基地有6个,包括福建园疍家婚礼、菠萝岭元宵花灯节、扬美龙舟上水节、扬美沙糕、扬美豆豉和沙井平话山歌等。

  平话山歌和戏剧也在探索传承之路。2009年起,江南区每年组织城区各民间平话文艺队开展文艺比赛,对表现优异的队伍给予奖励。

  文化的“活化石”如何历久弥新?一个“集体记忆”,正在努力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摆在江南平话文化面前的道路虽然曲折,但也许不再遥远。

最新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推荐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