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探究合肥城市的文化之魂

时间:2016-01-04 14:38:45  来源:合肥日报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陈立柱

人们常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合肥城市的文化之魂是什么?研究历史就是要找到文化的血脉,总结历史文化精神,为当代人们提供文化建设的参考。

合肥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原来很小、很穷,过去的合肥人大多生活在乡野农村,解放初,合肥城内只有四五万人。近几十年,来了很多寻找发展机会的外地人(主要也是安徽各地人),才使得合肥成为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合肥在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文化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建设本身也有些没跟上,尤其是具有文化精神的东西未能主动收拾、提炼与升华。《楚辞》有一篇《招魂》,说的是宋玉曾为屈原招魂,也有说是屈原为楚怀王招魂的。合肥的文化精神,正需要在贯通历史发展中凝练与提升,在新的发展中进一步凝聚。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需要做“招魂”的工作:“魂兮归来,返故乡兮!”

魂在来处:源头与历史

从“南淮夷”到“淮军”,合肥风俗递变与传承留下了俗尚劲悍、民风淳朴、耕读结合、轻侠重义且富有智谋的特色文化。试举几个例子:

先秦时期,南淮夷中的巢、夷虎、群舒的一部分等生活在这里,春秋开始楚与吴越等大国不断侵略这里,造成南淮夷各支系的不断反抗、谋求独立与自主的努力。

汉代,这里风俗劲悍。淮南王刘安生于寿春(今寿县),七八岁时封在巢湖与全椒之间做阜陵侯,后转封为淮南王才搬到寿春,直到谋反自杀。他一生受到江淮地区风俗习惯的影响,勇于反对汉王朝的削夺与欺压。司马迁总结说:淮南王“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夫荆楚彪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即受到本地自古以来劲悍风俗的影响。

三国时期,陈寿总结合肥一带的风俗特点是“扬士多轻侠狡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合肥(当时扬州刺史治所)这个地方的人,轻生重义且富有智谋。合肥新城保卫战中,两位合肥县的知识分子刘整与郑像,出城求援,被吴军捕获,宁死不屈,破口大骂,最后凛然就义,镇东将军专门上书为之请功,朝廷下诏隆重予以表彰:“越蹈重围,冒突白刃,轻身守信,不幸见获,抗节弥厉,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不顾,毕志传命。”比之古代的烈士犹有过之。

到元代,合肥人余阙总结本地的风俗特点说:“其民质直而无二心,其俗勤生而无外慕之好,其才强悍而无孱弱可乘之气。当王师之取江南,所至诸郡望风降附,独合肥终始为其主守,至国亡乃出降。”清代曾国藩也指出:“淮南风气劲”,其才可用为兵,提出建立一支军队,这就是后来的“淮军”。

总的看,古代以来合肥地区民风淳厚、俗尚劲悍,“飘风劲疾”,侠义之士、忠贞之才突出,而且富有智谋,这是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的特点。范增、刘整、郑像、包拯、余阙、大批淮军将士等等,是其代表。合肥城在三国时期就以防守坚固著称,以后又有“铁打的庐州”之美誉,正是合肥民众全力协助守军的结果,诚所谓“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义字当头,忠字为归”,这是我们对于合肥历史人物表现特点的总结。

合肥文化精神的养育

合肥风俗劲悍、人才忠勇、城市坚守。这种地方文化的形成,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受到早期中国多批迁居江淮地区人群(即“避乱江淮”现象)的影响,带来中原各种文化尤其是先进的思想与坚守节义的观念。远古的时候,这里就有大汶口、龙山文化等人群文化的迁入。夏商间,“桀奔南巢”,带来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商末周初,巢国主动与周王室联系,所谓“慕义而来朝”。春秋时期,孙叔敖避居江淮建设芍陂,其人厚道而且忠义,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后来楚王白公胜避居楚吴之间为巢大夫,勇敢地反对吴军的进犯,结交豪杰替父报仇,也是骨气豪侠的代表。公元前223年,秦人攻打迁居在江淮之地的楚国都城“郢”(即寿春),楚人拼死反抗,失败后迁往各地,并以“郢”命名新居之地,以示不忘本来。其中迁入合肥各地的最多,所以合肥地区至今到处都是以“郢”命名的村庄,占全国以“郢”命名之地名的近二分之一。汉代,一些郡县成为王侯封国,有些还是被贬或遭排斥而到这里的,如淮阳王刘延因罪徙为阜陵王、阜陵侯,乐成王刘苌有罪废为临湖侯等。汉末、五代等时期,中原地区前来避乱的尤有很多,文献记载丰富,很多都是侠义之士。

另一方面,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委派很多一流才人、治国能臣担任本地郡守相尉,如张苍、王景、縢抚、宋均、卢植、戴圣、羊续、陆康、刘馥等等,皆一时之选,显示中央政府对于本地区治理的重视。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与管理经验,对于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本地处于江淮之中,也即中国南北争夺(早期是吴楚东西争夺)的中间地带,长期受到战争、外界干扰,形成本地人奋力保家的决心与努力。春秋、汉代、三国时期都有诸多表现。后汉到三国时期,很多本地人起来拥兵自保,甚至称皇称帝,《后汉书》、《三国志》有很多记载,所谓“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影响广大的淮军也是在保卫家乡的乡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是受皖北地区淮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自古淮上多豪杰”,淮河人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活简朴、豪气干云、讲义气、重友情,为人粗疏,但固守大义。古代文献常有“楚淮之人可为兵”的说法,就是能打仗一直很出名。南淮夷、镇淮楼、淮军等等合肥地面上的重要历史事项,充分显示合肥与淮河、淮人之间的不解之缘。

四是合肥本地水乡生活的影响。古代合肥水多,汉晋合肥城“居四水之中”,巢湖水面接近合肥城。司马迁描述江淮之间的生活以水族动物为主;刘馥整修合肥城,收集鱼油数千斛以为守备;汉朝政府在九江郡专门设立湖官,这也是全国唯一设置的湖官,管理渔民、收税等,可能就设在合肥。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合肥的水乡生活特色。水的灵动,锻炼人的智性,合肥人的狡黠智谋,正是水乡特色生活的写照。合肥在汉代为什么会设县?就是合肥通过巢湖南连江南,北通寿春与中原,成为“输会”之地的缘故。

总的看,合肥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历史人物之特点,就是政治军事人物居多,思想文化人才偏少。早期人物月明星稀,但是特点鲜明;明清以来人才鼎盛、大批涌现,所作所为多守护乡土、忠心国家,体现为轻侠仗义而富有智谋。战争、北方人的不断迁入等,对于形成合肥人的侠义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本地水乡鱼米的生活,则是合肥人同时又富有聪明智慧的社会生活基础(所谓“智者乐水”)。最近,网络上有人说合肥本地人有着农民式的狡黠,还有说合肥人狡猾等等,与我们总结的历史上合肥文化的特质都是相通的。近世南方人迁入不少,更加增添了智慧的基因。

起源意味着本质。寻找合肥城市的文化精神与特色,研究历史上合肥风俗、合肥人之作为与性格,是最合适的途径,虽然也是最笨的方法。侠义而富有智谋,是合肥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方面。因为“义”字当头,合肥历史上的人物贪腐者极少,反而涌现了刘整、郑像这样凛然大义之士,包拯这样清廉正直的杰出代表。

合肥城市文化精神再培育

1.依据合肥历史文化精神,建议给合肥市一个简称,曰“义”。一者,“庐”城之名已为庐江县城占去,合肥不可再用;“肥”城也不可行,山东就有一个肥城市。二者,合肥市原有一“义城”镇,如今已是合肥新区的核心地,“义”字本就在合肥城内、城中心。三者,前言合肥先贤,“义”字当头、忠义良厚的特点最突出,从刘整、包公到淮军的昭忠庙,“义”字为要、大义凛然。这一份优秀遗产要继承,简称为“义”城,正是对于合肥历史文化的总结与承继。简称是对于一个城市精神的简明概括,也常是来源的体现。中国人喜欢简明扼要的称谓,所以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有简称。给合肥一个简称,是建设有文化的大都市合肥的需要。

2.古人常说“风俗之厚,必本于读书”,合肥正在发展之中,城市文化精神需要通过培养淳厚的风俗习惯,需要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创造与自我反省来养成。过去合肥人曾经爱读书,耕读传家是传统。新的调查显示,合肥已是全国最爱读书的城市之一,说明合肥正在自觉地、也是不知不觉地培育自己文化精神的种子。读书涵养精神,洗涤灵魂,提升境界,经常阅读就会有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大家都爱读书了,社会形成了阅读的风气,城市就会文明;有了修养,境界提高了,社会文明了,城市才有文化。

3.阅读本地先贤,是合肥市民读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合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合肥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文化建设工程《合肥通史》的研究与撰写,为合肥文化打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即将出版。经常光顾合肥历史文化,合肥的文化精髓就会和现实发展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

合肥今天建设创新高地,其实也有历史的因素。上文说合肥历史文化特点中富有智谋的一面,与此正相一致,因为创新是智慧的体现。进一步总结历史文化精神,加强读书与教育,提高文明程度,兼容并蓄,使合肥成为一方创新、富强与道义共担当的典型,这才真正符合“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期待,合肥城市的文化灵魂才会见之于合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最新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推荐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