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2018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蛟河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18-07-04 16:13:38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

近年来,蛟河市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取得一定成效,分别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市艺术团被评为全国“双服务”先进单位,市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河北街、市文广新局分别被国家和省评为“扫黄打非”标兵单位及先进单位。

聚焦基础建设,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对此,蛟河市坚持逐年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市、乡、村功能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是城市抓龙头,不断加强“三馆”建设。“三馆”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的重要窗口,在影响和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该市建设了独立设置的图书馆、文化馆,开通了非遗传习所、电子阅览室、群众讲堂等功能服务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进一步解决了文化馆用房面积不足的问题,文图两馆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此外,该市又投资400万元,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市博物馆,现已对外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乌林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其中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博物馆、天岗镇石材博物馆被吉林省列为“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建设工程。

二是农村抓支撑,不断加强乡镇街文化站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节点。因此,该市始终坚持抓好文化站建设不放松,17个乡镇街全部建成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活动站,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全部设立“四室一库”,即文化站长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及器材库,且10个建制乡镇文化站通过了省文化厅、吉林市文广新局的评估定级,其中一级文化站3个、二级文化站3个、三级文化站2个。此外,每个文化站均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化广场。

三是村屯抓普及,不断加强文化中心建设。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全民受益,该市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2016-2020)》,通过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强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部设立“三室一校”,即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夜校。目前,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实现256个村全覆盖;建成村屯文化小广场166个,占全部村数的65%。此外,通过村集体经济投一块、市财政拿一块、整合涉农资金补一块、社会赞助一块“四个一块”的方式,实现了村文化中心用房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目标,18个城市社区中心面积也达到不低于社区用房总面积40%的标准。同时,为增强村文化中心吸引力,该市从2017年开始,依托村级文化中心逐步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非遗展示馆,目前已建成9个。

聚焦惠民服务,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坚持把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文化惠民为主体,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实施。

一是力求创新,开展馆办服务。“三馆一站”全部实行错时开放,统一提供读书阅报、展示体验、非遗传承等功能服务,常年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全民阅读等活动。建成盲人阅览室、少儿图书室、残疾人艺术团,满足特殊群体文化服务需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通过馆长接待日、问卷调查、数字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社会意见,加以完善服务。

二是提升效能,开展数字服务。建立蛟河市公共文化数字平台、网站及微信平台,统一配备电子阅报机、电子书库等数字资源设备,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团远程服务于17个乡镇街文化站、256个村文化中心、18个社区文化室,提供文化活动、展览展示、全民阅读等数字共享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共享。

三是强化供给,开展流动服务。实行“订单式”、“点单式”基层文化服务配送制,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配备流动服务车,组织开展送演出、送展览、送图书等文化惠民活动,平均每年送电影300余场次、送演出100余场次。此外,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对全市25个重点贫困村实施广播电视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目前已实现文化场所、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全覆盖。

聚焦特色培育,全面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坚持从城乡广大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把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化搭台、群众唱戏,着力培养蛟河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四季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城乡各级文化阵地,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春季开展“三节”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关东秧歌大汇演、“春风进农家”送春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项。夏季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社区好声音”群众演唱、“心中一盏灯”全民读书、“音乐之声”消夏广场休闲音乐会等活动40余项。秋季开展“红叶节”群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十六届红叶旅游节大型群众文艺演出,打造出极具蛟河特色的文化品牌。冬季开展“冰雪文化”活动,开发建设了华兰德冰葡萄酒文化小镇、蓝湾冰雪童话城堡、金兰湾冰雪渔猎部落等冰雪文化项目,每年组织开展苏尔哈冬捕、开江渔猎文化节等独具“蛟河符号”的冰雪文化活动。

二是发挥协会带动作用,打造城乡文化名片。以馆站扶持协会、协会发展会员、会员带动群众的方式,不断壮大城乡群众文化队伍。一方面,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目前,全市256个村、18个城市社区组建各类群众文化社团300余个,会员近万名。其中,河南街保家村三家沟屯农民文学社被省、市文联授予农民文学创作基地,农民作家协会张晓英、蔡艳文被评为吉林省十大农民作家,农民摄影被各大媒体赞誉为“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建立文化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发展文化志愿者800?余名,建立了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在农村创建了“欢乐庄稼院”、“乡村大擂台”等活动品牌,在城市创建了“和谐大家园”、“邻里一家亲”等活动品牌。

三是发挥群众参与作用,打造流动文化风景。坚持“以文化人”,通过采取群众文化“上山下乡”、“演戏进城”、“城乡客串”等形式,让更多群众受益。一方面,组织开展“走基层、送文化”活动,把节目、电影、图书、春联送到百姓的门口炕头、田间地头,让文化走进最后一公里,走完最远一家人,每年固定送演出80场、电影3072场。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文化调演活动,即在城市举办农家书屋演讲、农民“青歌赛”等活动,广大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唱,为城市居民送上一场场文化盛宴。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城乡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一道文化流动风景线。

聚焦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保障

三分安排七分落实,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该市坚持加强三项建设,保证一抓到底的执行力。

一是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成立蛟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全市上下步调一致、行动一致。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街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给予20万元创建经费,并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该市将重点实施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影视公园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三馆”编制足额配备。乡镇街文化站站长配齐配全,具体工作人员根据乡镇建制配备1-3名,均列入事业编制管理范畴。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配齐配强社区文化工作专职干部。加大对乡镇街文化站管理人员、城乡文化社团骨干培训、轮训力度,提高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团队和优秀人才,给予相应扶持,逐步建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据蛟河市政府网站消息)

最新信息

  贵工程与遵义师范携手打造的红色[详细]

推荐信息

  贵工程与遵义师范携手打造的红色[详细]
中国前沿资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