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农林牧渔/资源

中国林改第一县:不砍树也要富

时间:2013-05-10 08:27: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建忠 郭熙婵

因为是中国第一个林权制度改革的县份,地处“客家祖地”闽西山区的武平县有点小名气。

  12年前,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落地于此,开启集体林权“包林到户”、“明晰产权”;12年后,这个“中国林改第一县”又以“不砍树也能富”再探林改路。

  “武平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十多年的时间,生态搞起来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发展、怎么赚钱。”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党支部书记钟泰福说。

  20016月,武平县在捷文村进行集体山林“包林到户”的试点。当年的12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编号为0001号的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次年,武平县在捷文村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钟泰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林权制度改革前,由于产权不明晰,广大林农对山林不想管、不敢管,因而陷入滥砍滥伐难制止、扑救森林火灾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等困境;林改后,产权明晰,林农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2002621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武平调研时对当地的林改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指示。习近平说:“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武平县林业局局长钟发贵介绍说,20034月,福建在全省范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肯定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有效做法”。

  由武平而起,福建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钟发贵说,林改前,武平县每年造林约2万亩,投资主体是林业部门;林改后,全县造林绿化面积平均每年超过4.5万亩,特别是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9.3万亩,大部分由林农、社会团体和个私企业投资。

  “林地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没有效益,要有效益,最少一个周期要10年。”捷文村一位村民对记者说。现在,武平林改实现了“山更绿”,而如何让“民更富”成为林改新的聚光点。

  卖毛竹,按指标伐木材,显然对林农的吸引力在降低。据钟发贵介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正在该县推广,“最近县里还要出台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的新政策”。

  记者在走访捷文村时看到,林地里种植花卉、育苗、养蜂、养鸡……成了村里林农的多种选择。捷文村村民还被鼓励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与客家特色的“农家乐”。

  村民钟敏添是最早分得林权的林农之一。从2001年开始,造林成为了他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一造就是八九年。“造林的时候要自己出一部分钱,而且基本上没什么收入。”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坚持”时,钟敏添答道,“造林美化的是自己的家,而且长期肯定会有效果体现。”

  诚然,依靠前十年的造林,如今钟敏添发展起了林下经济,种植了一万多株花卉。对于未来,钟敏添信心满满,“肯定会比以前好。”

  捷文村去年6月挂牌成立绿富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一村带头人的钟泰福认为,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引导他们集中发展林下经济,“等于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作为地方林业主官的钟发贵深知林农要发展就要投入,要投入就要有融资的渠道。“目前林改发展遭遇的瓶颈便是林权抵押贷款无法落实到位,公司等大户容易通过林权抵押贷到款,一般的农户则基本没有可能。”

  目前,武平当地拟尝试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破解林农融资担保难题。

  靠山吃山,林改成为武平农民谋生求富的依托和希望。这条林改之路如何走下去,实现“山更绿,民更富”,将继续受到关注。(记者  张建忠  郭熙婵)

 

最新信息

  本网讯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马南社[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马南社[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