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家斯蒂芬妮·伯恩每年都会询问在校大学生,今后要不要孩子。几乎所有学生都给出肯定答案,但每当问及原因,却无人作答。伯恩指出,这是典型的社会职责驱使。依照这种思维定式,人们长大成年理所当然要生孩子。
不过,美国近日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妇女不愿意生育的比例由1976年的10%增长到现在的18%。如今,每5名告别育龄期的女性中就有一人没有孩子,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率为10:1。
生还是不生,下这个决定其实很简单:如果想要时间、自由、职业、兴趣、健身、娱乐等一切个人在乎的东西,那么就不要孩子。也就是说,当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发生严重冲突时,则舍弃前者。更重要的是,一对夫妻能否做好父母,如果“只生不养”,或者“缺乏做父母的天性”,那还不如不生。此外,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巨额开销等等的担心,更加剧了一些人对生孩子的恐惧。
当然,“丁克一族”也面临着强大的社会压力。特别是作为女性,反对不生育者认为她们太自私,太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人也经常被人另眼相看。反过来想想,那些想要孩子的人的理由似乎更苍白自私。有人说,“我想将来有我的宝贝爱我”或者“我想将来老了有人照顾我”,更多人干脆说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
对一些人来说,不生孩子或许反而正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当好父母的天分。那些没有好父母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糟糕或者被遗弃,甚至是在寄养环境中长大,很难受到好的教育。
结婚生子,似乎是成人世界的固定模式,也是典型的社会职责驱使。而不生孩子,则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被外人驳倒的决定。如今的“丁克一族”在告诉世人,成人社会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成为父母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而不再是必然的社会责任。
这也在告诉那些在纠结生与不生的人,当你认为生育让你承担了太多的成本和代价时,选择不生,有时是一种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