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以“吸血鬼”为主题、外形像医疗血袋一样的“血浆饮料”登陆洛城,迅速引来“吸血鬼”影视剧粉丝的拥趸,成为风靡洛阳街头的饮品。7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今后一律禁止销售类似产品。(7月16日《大河报》洛阳新闻)
“吸血鬼饮料”因“吸血鬼”创意的模仿而蹿红,又因其蹿红而被查处。不得不说,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试想,如果不是太彰目,类似的“三无”产品,是不是还将堂而皇之地存在于市场之中?显然,如果说“吸血鬼”有毒,毒并不在饮料之中。
首先,这些产品来自于网店,这充分说明网络还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盲区,或者说是薄弱环节。像“吸血鬼”一样的“三无”产品,或许还有很多。甚至,其间不乏冒牌的产品。尽管新的食安法规定,网络平台对网络经营食品承担安全管理责任,但是如何倒逼网络平台履职,还需要更多的机制来协同。如果说“吸血鬼”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叫停即可,而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于网店中,那对食品安全的毒害将是很大的。
其次,“吸血鬼”迎合人们寻求刺激猎奇心理,喝个饮料给人以“喝血”的观感,传播所谓的惊悚、怪异的低俗文化,这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毒害与污染,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且,“吸血鬼”饮料被热捧和热卖,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张试纸,反映出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向上文化观念引导的欠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文化产品对孩子们的侵袭,形成不良的“嗜癖”。
第三,“吸血鬼”借壳促销,其创意文化手段的运用,也是“山寨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跟山寨“大黄鸭”、山寨“狮身人面像”一样,都是“拿来主义”的急功近利,反映出的还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失。就个案而言,抛开商家与网店制造与销售“三无”产品不说,靠仿冒过日子,只会长期停留在市场的最底层。更可怕的是,“山寨思维”本身就是不劳而获的“吸血鬼”,是文化形象的自我贬损,文化竞争力的自我弱化,也是饮鸩止渴式的自我毒害。
“吸血鬼饮料”是食品有毒与文化有毒的双重命题,看得见的毒害可以清除,但那些看不见的毒害则更该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导和培养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人们不屑于跟风仿造,敢于有自己的创造,将更有利于树立市场诚信,对于食品安全来说也是一剂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