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最大一单文化产品非《来自星星的你》莫属。“都教授”半年内在中国拿下35个代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来自券商的报告显示,中国粉丝对“星星”的喜爱,不仅拉动了整个韩国经济,也带火了中国市场的各种衍生品销售,甚至连啤酒、炸鸡都跟着沾了光。这只不过是一部电视剧,文化产品的力量正在于此,当它成为一个支点,就能撬动起整个消费。
距离首尔1000公里的北京,储备着中国最好的文化资源,在这里,不缺文化创意,也不缺消费人群,但缺少一颗“星星”。
刚刚启动的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正做着为北京文化市场暖身的工作。十大专项活动、十大展销板块、十六区县惠民文化专题活动,从阅读、出版、演出到电影的传统文娱,从工美、文玩、非遗到文物的民族精粹,从装饰、珠宝、数码到动漫的跨界势力,近乎囊括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所有领域,但这些仍然只是一次精心规划的推波助澜,是杠杆作用下的一次用力撬动,也仅仅是对文化消费大市场广阔未来的一笔简单勾勒。
为什么要“下注”文化消费?当前的中国经济,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GDP减速了、汽车限号了、楼市调控了、高端餐饮也先后转型了,培育新的内需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为什么文化消费可以担纲?今年上半年,北京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增长7.3%,其中教育下降11%,直接发挥提振作用的正是增幅达到22.7%的文化娱乐。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消费市场也亟待建立一种“新常态”。首当其冲便是通过顶层设计和政府支持,让文化消费从少数人的享受型消费进阶至多数人的发展型消费。同时,借助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力量,让各类资源加速结合,正如电影中的3D效果已经出现在了演出市场的舞台上、亦如文化消费也加入了线上线下互动的O2O阵营。新常态也需要新驱动,少不了一套完善可行的投融资体系,文化资产的上市航母已经起航,民营文化银行、文化信托、文化保险难道还远吗?消费需要品牌的号召力,几个拿得出手的文化品牌、几个享誉中外的文化龙头,要求不高,这方面我们可以慢慢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恰到好处的政企关系是文化消费市场起步的关键,一切似乎都在按图索骥。
我们期待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新常态,凸显文化消费的不可或缺,也坐实文化之于消费的重中之重。
惠民文化消费季已经进入第二年,从去年的筑底到今年的夯实,积沙成塔。今天的星星之火,未来可以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