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资讯

城镇化近十年:每天80个村落消失 江西一村庄仅剩1人(图文)

时间:2013-12-24 11:06:06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作者:本网采编 张超

11.jpg 

本网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话,出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

城镇化,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乡愁,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将来,我们的乡愁何处寻觅?

33.jpg 

每天消失80个村落,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现今在一些地方却被跑偏的城镇化列车碾得支离破碎,曾经的美丽乡愁变成难以释怀的乡痛

对赣西北三个空心村进行调查,11个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村民外出打工,从山村走向了城镇,留下了空心村,有的地方还干脆说成是空壳村一个人的村庄,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写实。

在许多老天津人的记忆中,画乡南乡三十六村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因盛产杨柳青年画而远近闻名。然而,它却在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块块分拆瓦解。如今,暂居在城中一隅的78岁画匠王学勤每每提起都会说:我们不就要这一点精神吗?有它我们心里就舒坦得多!为什么不给我们?……”

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民俗专家冯骥才疾呼,他们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与天人关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性

22.jpg 

事实上,不仅仅是乡村会有空壳化的变化,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看过一个纪录片,说的就是某个因发现石油而建立、兴盛起来的城市,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采掘,石油已经基本采完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枯竭了,陆陆续续搬离了这个石油之城,使之逐渐变成了空城。甚至美国一些行业性很强的城市,因为产业变迁,加上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人搬离了这样的城市。

应该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它转变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对那些一时难以转身的老人们,要多加关怀。至少我们应该有办法有措施,避免出现留守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这样的情形。

一个人的村庄,抑或一群人的城镇。发展,变革,需要我们尊重现实,更需要我们尊重规律。往前走吧,沿着前进的路,不同的鲜花,终归是要次第开放的。

更普遍的,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各种园区扎堆聚,CBD扮靓GDP”,传统文化却一再被边缘化。

一些地方拆除旧城建设新城,一招鲜吃遍天,处处玻璃幕墙,抬眼摩天大厦,毫无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忽视文化内涵,遍地盆景式建筑,仿古、洋地名盛行。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一度被嘲讽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

留住乡愁,不能依靠临终抢救冯骥才说,记得住乡愁,是民意期待在中央政策中的诗意体现,是城镇化文化回归的信号。新型城镇化,不是拆旧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标准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让特色和文化在无序开发中,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历史符号。

44.jpg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没有农村文明的城镇化是单调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下来的观点,然而在日益紧凑的现代化时代,对于背井离乡追寻梦想的人们,却不得不将厚重而浓烈的乡愁装进行囊,将思念寄托在春运时一张薄薄的车票上。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城镇人口曾占总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

冯骥才讲了一件他在欧洲小镇考察时的见闻:偏僻的山区村庄,家家户户燃气、用水、用电一应俱全;就连公共卫生间也摆着鲜花,堪比星级。福利齐全、生活舒适,这样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个剪刀差正加速农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镇好乡村差、收入水平城镇高乡村低、生活条件城镇好乡村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破除了这三个剪刀差,乡愁才能更有寄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专家认为,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满天星辰的小城镇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青山绿水才是最美的乡愁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

但如今现实却是,在狭隘的发展观下,一些农村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这些后遗症正加速爆发。

2009年,陕西凤翔多个村庄因血铅污染事件整体搬迁;2013年,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废气污染酝酿搬迁……生命、健康和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

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堵城”“雾都接连出现……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负。统计显示,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的十分之一。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对记者说,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们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实现了高度城镇化,环境被破坏掉了又有什么意义?

他说,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本质上去。对于造新城,要从规划角度重新审视,避免破坏生态;旧城改造,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湖泊、绿地等生态系统保留下来。

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照抄照搬到农村,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提高生态绿化面积、提高城镇宜居程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说。

(原文链接:本网联动媒体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http://www.zgcswhcbw.com/hy/flash/2013-12-24/1849.html

最新信息

  本网讯 全世界2000多名风筝放飞爱[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全世界2000多名风筝放飞爱[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