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收藏

王宪利再创蛋壳黑陶艺术新高度(图文)

时间:2014-07-23 16:24:20  来源:中国华侨传媒网  作者: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晚期诸文化中发展水平较高且具有独特成就的一种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部、东部及东南部。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后又经过淘洗,无其他羼和料,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竹节纹、凹凸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菱形、楔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王宪利,德州宪利黑陶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从事黑陶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为黑陶的蛋壳陶、彩云陶传承人,王宪利吸取中华千年烧陶工艺之精髓、融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于一炉,刻意创新,运用独特工艺,王宪利说:“蛋壳陶的制作方法是原料要淋并过细箩,发酵时间要长,把原料充分揉匀。拉坯时两手要稳,不能有丝毫的晃动。陶车上下摆动幅度大于0.3厘米时,就很难做成薄胎,拉坯时手要有像细水在流淌的感觉,就达到应有的薄度了。蛋壳陶非常易碎,轻拿轻放减少破损。同时,烧窑时火要稳。”继续秉承轮制成型技术,造型或粗犷或小巧精美。手工压光,光泽柔润却不浮艳;手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利落,所刻画人物以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利用原始窑变高温焙烧,渗碳还原。研制出使蛋壳陶的制作工艺高度由原来的20多厘米提高到现在的 1.8米,薄度通体达到 0.5毫米,口沿达到0.1毫米,为蛋壳陶的艺术开启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老师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创作的灵感恰如其分地融入自己的陶艺作品中,以细腻考究的做工、形象丰富的造型赋予了它们以灵动的生命,使其展现出古朴的典雅与艺术的超群魅力。他于1979年在德州工艺美陶厂参加工作,1981年被提拔为设计组组长,1983年和寇维军老师组建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1984年,寇维军老师调离研究所,研究所面临生死抉择。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王老师,力挽狂澜,精心钻研,设计出三十多个品种的黑陶作品,并在广交会上受到外商青睐,当年出口三百多件,使研究所起死回生。王老师在谈起自己这段从艺道路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在诉说。可以感受到在他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藏着一种对艺术创造的热爱与忠诚心。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冥冥之中赋予了作品来自生活的力量,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清空淡远意境。

创新是任何艺术的灵魂,王老师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融入艺术创作,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就是创新精神,工艺品不是抄来抄去,艺术品也不能一味模仿。”“变则通,在不断的创新与变化中,艺术才能够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墨守陈规、机械制造只会使艺术与时代渐行渐远,最终将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在我的陶艺生涯中,一直提醒着自己,不断地去创新、去突破,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吸取中华千年烧陶工艺之精髓、融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于一炉,刻意创新,运用独特工艺,在黑陶的基础上开发了无釉开片陶、玛瑙陶、彩云陶、古铜陶四大陶艺系列,并被授予国家专利,为中国黑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设计制作的无釉开片陶填补了世界陶瓷技术领域的空白,创新的理念引起陶瓷界的好评。他的彩云陶文饰自然、奔放、似行云如流水,层次鲜明,远近效果错落有致,如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给人以翻江倒海、云水怒号之艺术感受,改写了只有通过人工彩绘或借助釉剂才能呈现文饰的历史。仿古铜陶色泽宛如檀木,造型典雅,古朴大方,文饰容古达今,玛瑙开片陶外层斑驳陆离、色彩神奇莫测,如千年古玉,增加了陶器的似玉之美。

别样的艺术、别样的作品给人以独具匠心的感受,此次展览的作品,通过一件件浑如天成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透射着汉民族文化的悠远历史,古老的继承,时代的经典,使人爱不释手,独有的实用价值和纯朴的自然风格让人瞩目,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范成为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以造型的端庄、线条的优美、精致的审美价值,蛋壳的形体,焕发出似宝若玉的诱人光彩。

在远处,我们同样看到了他视作生命的泥土,那些被他注入了生命,有了灵性,不断跳跃的泥土,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着新的辉煌……

展览场馆:上海陶瓷博览中心4楼

展览地点:上海市南京东路558号(福建中路口)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正对面

日期:2014年7月23日--8月20日

电话:021-63229121

最新信息

  本网讯 天津富泉举办“礼赞70年,[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天津富泉举办“礼赞70年,[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