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莲塘里, 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 只在荷花傍。
毛泽东《沁园春·雪》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自作联:楚韵书声勤为本 家和兴业诚作基
千字文选录
笔墨成就快乐人生
——写纯粹的书法,表明净的心志,这是纸上的快乐
长沙北二环边的楚家湖,背倚秀峰山,前临捞刀河,水泽天恩,楚楚动人。何朝阳先生的楚家阁艺术馆因湖得名,浸润着无边的山水秀色。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何朝阳先生,自小在常宁一个叫“富贵”的地方长大,山间田野,总有诗意,用他的话说,“那个地方,人不富裕,但精神富贵。唐诗宋词,人人都能拈来两句,老百姓天生有浪漫思想”。加之父亲是远近有名的书画老师,耳濡目染之下,对书法自有一种别样情怀。
“对书法的理解,我认为,它就是一面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镜子。我们欣赏古人的经典作品,从他们的笔墨中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意趣,同时也思考,我们该留下点什么给后代,让他们讲,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以笔为载体,以书法当镜子,向后人展现当代的社会风貌,让他们看一看,在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在推崇什么。当然,要想写出值得后人世代称颂的经典很难,但至少总有一批人在做,在摸索,在深思。”
何朝阳先生乐意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参展,却不喜好拿去参赛。因为在他看来,书法是无拘无束的艺术形式,可以百花齐放,没有天下第一,就如同森林里的树,大小高低合理存在,才构成了层次丰富的自然盛景,营造出了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30岁的人挥洒30岁的激情,70岁的人讲述70岁的阅历,最重要的,大家都能在书法中找到一种诠释自己人生意义的快乐。”这便是何朝阳先生崇尚的“快乐书法”。
所谓“快乐书法”,何朝阳先生认为“快乐”之道有二:一是必须保持书法的独立性,他认为,书法家首先一定要有自己正当的职业或者稳定的经济收入,如此,便不至于让书法受生活所累,成为交换功利的商品;二是必须保证写作者有一颗清明心,“习武先习德,书法先修心”,同样武艺高强,有德之人能造福于人,无德之人却成为恶者的帮凶;同样书法超群,和善的人写出的字也充满阳光,心胸狭隘之人却让它散发负能量。
写纯粹的书法,表明净的心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精神品质用白纸黑字传递出来,让闻着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便是何朝阳先生纸上的“快乐”。
他的八字书法经
学习书法十余年,何朝阳先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概括起来仅八字:
兴趣
在何朝阳先生眼里,写字和谈恋爱一样,也讲究第一印象。印象的来源很多,有像他一样受环境熏陶的,有受人指点启示的,有受先贤作品所影响的,但唯有学会对书法肯定、赏识的人,才愿意进一步了解书法、研究书法,从而珍视书法的价值,找到书法的乐趣,才有动力让自己获得进步,变得更好。
勤奋
所有成就,都离不开“勤”,尤其书法更无捷径可言,写书法的其实不过就是一个不停临摹、练习的过程。最初照着字帖一笔一划勾勒,这是实临;对比字帖之形,会书法之意,这是意临;合上字帖,离开原作凭自己的体会,寻找到自己的风格,这是更高境界的创临。何朝阳说,他的老师——何满宗先生一生研究书法,他喜欢某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便在一段时期、甚至几年内将作品照着写、一个字一个字放大了写,每次写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不断的循环中,沉淀出最闪亮的思想精华。
用何朝阳先生自己的话说,前人的作品,经过了数千年时光的历练依然能流传下来,我们花10年、20年,哪怕一辈子去理解它,也是值了。
悟性
学书法的人每天都在临摹,临摹的对象大多一样。然而同样写《兰亭序》,有些人写了几遍就开始融入自己的理解,有些人却写了1000遍还是只会实临,离了字帖便无从下笔。这就是悟性的差别。“悟”是思考,是跟随作者的思绪体会下笔时的情感,《满江红》的豪情、《出师表》的赤胆、《自叙帖》的浪漫,有情感才有灵魂,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何朝阳先生钟情行草,因为它最富灵动韵律,最不拘小节,最适合释放性情。不过,练习书法十余年,他得出的结论是,“书法不是写得越像原作就越好,3分像古人,7成属自己,便算理想状态了。”
交流
十多年前,一次外出学习的机遇,何朝阳认识了浙江大学书法教授、浙江省青协主席汪永江先生,也许是志同道合的人激发的创造力。何朝阳突发奇想,意欲联合各青年书法家协会,成立全国青年书法家协会联盟。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汪永江先生的大力支持,如今,全国青年书法家协会联盟早已正式落地,联盟集结了来自湖南、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重庆、广西等14个省份的青年书法家佼佼者,每年都会征集作品进行展出,目前已在杭州、长沙、重庆等地举行过展览。
“开展的目的不是比较水平高低,我们把能代表当地地域文化的作品、最能代表当地风格水平的作品聚集到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的目的还是交流。”
让不同能量聚焦,在碰撞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为失落者找到信心,
为迷茫者指引方向,让坐井观天者发现天外有天,也许,这就是书法的永无止境的魅力。
结语:交流过程中,何朝阳先生说,他永远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一定要每天做一件善意的事,每个月做一件实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辈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用书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在他看来,把古老的美德写在纸上,把内心的快乐分享出来,便人生最大的善事、实事、大事、有意义的事吧。(作者:漫飞)
闲情逸趣品书法
何朝阳
书法是汉字书写表现形式,可以闲情,可以逸趣,也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更快乐。
我们很幸运,从事自己的喜爱的书法艺术,并一生追求!艺术家石涛先生说得好:“笔墨当随时代”,当今中国书法家们都要学会感恩,歌颂现在美好的生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生活在当下,国家安定繁荣给我们带来闲情逸趣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精神财富,还有物资财富。社会的稳定给我们书法艺术家们创作条件和环境。人们对艺术追求,给业余生活带来快乐。
还有很多书法家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心静不下来,创作不出精品力作,原因在哪?应该静下来想想,从内心出发,挖掘自己的静心境界。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和同学来中山亭附近最热闹的街道看书,来锻炼自己的意志,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的阅读能力。所以说环境不是第一静心条件,心静在于心灵深处的感悟。《菜根谭》文中有一段名言说:“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这段话意思是说:在山里安静不算静,只有回到热闹都市,周围都是暄器,你心依然安静,那么你真懂得什么是静,大家生活很富裕时说很快乐,不是真乐,能够苦中作乐,才算是得到了快乐真谛。
如果喜欢书法的朋友们,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品味生活对书法艺术的感悟,人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诗琴书画茶酒花”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当下的我们好多人都是没有足够的空闲的时间去品玩,能否静闲下来玩味这些高雅东西,是我们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启迪。
汉字的出现,是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的品味生活的体现。翻开字典,找到心字有关文字看看,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比如思想的“思”,就是“心田”的组合,比如说感恩,从心灵出发,用心才真;佛教里说的“慈悲”,也是源自内心,才能慈悲为怀;与情绪有关字,如“急、恋、虑、念、患、恶、忍”都是以心为底,从心而起,感悟生活真谛,才能懂得什么叫:心地善良、忌恶如仇、不急不躁的真正含意。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惬意、懒惰、憧憬”,“心”在旁边站岗放哨,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变化所致,性情是从心而起,“心”的外边加个“门”字,就是烦闷,只要我们有一颗闲心,思想就会发生变化,使人变得安静;“心”和“亡”字相逢,就会忘记事情,竖心旁加“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忙得没有时间来品味生活和体会大自然的风景。
汉字描写的心灵之美,是中国文化和劳动人们智慧体现,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体现。
《菜根谭》里说:“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对我们爱好书法者来说,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在生活中获得智慧,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增加我们创作的元素,来提高我们创作精品力作的源泉。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于大家分享:有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在干活,干活擦汗时不小心把手表掉到刨木梢堆里,木工坊刨木梢堆得象山一样,徒弟们停下活来,帮师傅找手表,大家花了好长时间都没找着,师父说:“该吃饭了,等下再找。”大家都饿了,离开木工坊,只有一个小徒弟很聪明,心也宁静些,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手表,木匠师父很惊讶,我们这么多人都没找到,你一个人怎么就找到呢?小徒弟说:“你们走后,木工坊也变得安静了,顺着手表的声音一摸,自然就找到了”。
生活过多劳累,心里欲望太高,就会失去很多美好风景,就象苹果创史人乔布斯一样“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有一个打工司机,在老板英年劳累早逝后,继承了老板的事业,并娶了老板老婆为妻,有记者采访他如事说:“我原以为一直在为老板打工,没想到他一直在为我打工”。
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智慧来源生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小故事给我们好多提醒,用书法艺术感悟生活,品味人生,给我们心身带来健康和智慧。以此来丰富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品味。
闲情是一种生活姿态,逸趣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消遣方式,书法艺术给我们工作之余找到了归宿,人生路漫漫,让我们停下脚步,所赏一下自然风景,享受艺术给我们带来快乐,让身体休息,心情放松。
清代有个著名文学家、诗人,名叫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想建一座亭子,因他是名人,得到了当地有钱人的赞助,其中有个财大气粗的地主名叫李富贵,他想捐建亭子,但有个条件,要李渔同意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当时觉得有点俗,就不同意,顺便说了一句“且停停”,意思是说,你让我停下来想想,笑着说:亭子的名字我刚才顺口说出来了,就取名“且停亭”吧。并兴致作了一幅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忙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人在名利道路上忙碌,很难有闲情逸趣,不妨请到“且停亭”来歇歇脚,停一停让心灵静静,在亭子里喝一杯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给我们带来快东。
不妨想一想: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且停亭”,可以停下来看看书,品品茶、写写字,赏赏花,喝喝酒呢?
有一份闲静逸趣心情,可以享受生命中的从容,且自停下脚步,不要丢了赶路自我。
宇宙合乎自然,就有生命,万物合乎自然,就能成长,人心合手自然,就会善美,书法合乎自然,就成风格。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顺从自然,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书法艺术家们应该如此,胸襟才会更开阔。
做人要有君子风范,何为君子,要有周敦颐说的“出淤泥而不染”,大凡做什么事都愿吃亏的人为君子。做事要有求索精神,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书法艺术家的求索精神体现。做官要有忧乐思想,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做官的忧乐思想的精隨。如果一个书法艺术家对社会贡献越大,那么社会对自己回报越多,书法家一味追求利益,难成大家。
让我们有颗闲情逸趣的心情,来品味人生,品味书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让我们休息的时光更来愉快。何朝阳于楚家湖畔 2012年8月19日
书法艺术形象神韻论
何朝阳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属观觉艺术范畴。
俄国大哲学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可见,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中外各类艺术的共性。正因如此,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形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它的艺术形象体现在哪?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既要有字形上的外表美,又要有字中的内在美,具备这种美则称之为:“神韻”。“神”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先论书法艺术形象,再谈书法神韻。
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西方的美学家很少论及,我国古代的画论、书论和文论虽然丰富,但以往的艺术大师们却还没主意把我国的书法、绘画、诗文和音乐等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来阐述它的形象问题。有人说我国古文字就是象形的,因此书法艺术也就是象形的,但汉以后文字已由篆而趋转隶、楷,根本无形可象了,所以这种形象说是站不住脚的。有些人举出汉字的某些画象某些事物,可人有见仁见智之别,有一定道理。综观诸家纷争,笔者认为,其焦点在于形象的科学解释。
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既不是平常所见的人、事、物的形貌,也不是人们对它的简单模仿,而是艺术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线条、色彩、语言和音乐亲自体验塑造出来的,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审美价值,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高度典型化了的形象。它可以是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事、物的形貌,也可以是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包含着神彩、感情和意境的深度,诗歌是形象的,但多数抒情诗歌并没有描摹自然事物的形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有什么形貌,但人们都可以从这些诗词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意境,从而想象出一个民族英雄顶天立地的形象。
如果说诗歌或多或少地抛开了作品里直观形象,那么书法则可以说完全抛开了人、事、物的直观形貌。书法家把自己对现实的审美理想,对自然的看法概括地表现有提按顿挫、线条粗细、浓淡的方圆等特点。构思和变法来体现书家个性,使欣赏者从这些表现形式显示出来的神彩、感情、意境中追索到书家的用意,并加以创造性的联想,从而悟出形象。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怀瓘把此概括为“考无说而究情,察无形而得相”。近年来有人提出对“形象”的科学解释,已受到美学界,特别是书法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何满宗先生说得好: “美学上的价值,就是道德上的价值”,特别形象概括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抓住了各类艺术的本质,作品内容一定要健康向上,与道德相违背是不会被人喜欢。
艺术作品通过塑造人、事、物的具体形貌谓之“形象”,艺术作品流露出来的神彩、感情、意境都应该是健康活泼向上的思想真情表现。使欣赏者因此而欣赏,笔者认为书法表达深一层生命形象的构思,能给欣赏者提出一种包含着神彩、感情、意境的深意,使之缘意,而塑造出形象。欣赏者贵在从意境里,悟出万象,艺术家贵在熔万象为意境。书法艺术形象塑造的奥妙在于些。
书法神韻体现在哪?历代书家在欣赏和评论书法作品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南朝梁武帝说汉代蔡邕的书法是:“骨气洞远,爽爽如有神力”。唐代张怀瓘把书法作品为三等:“神品、妙品、能品”,艺术境界最高算是“神品”,清代康有为把“精神飞动”列为书法评论标准之一。那么,什么是书法中的“神”呢?依照唐太宗的说法:“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神”还包括书书者的性情和时代的精神。笔墨当随时代,也就是与时俱进。诗人论书记时把在字形中表达出来的这些内在精神称之为“通神”,认为“通神”,才称得上“美”。唐代的杜甫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而苏东坡则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杜甫说的“瘦硬”,指的是字要有“筋”有“骨”,用此比喻字的笔力与形韻。最早提出这一比喻的是卫夫人,她在书法论著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与其写字肥而软,还不如瘦而硬,因有了这二者的结合,字就显得苍劲有力挺拔而有了神韻。杜甫活用了卫夫人的这一观点,以极其精炼的文字语言概括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名句,它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影响很大。康有为更是赞同,他在《广艺舟双楫》书中曾有十六处提到“瘦硬”才会神韻。而苏东坡则认为书法未必“瘦硬才通神”,因此提出了“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观点。他认为无常法,是不法之法。他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写道:“我书竞造本无法,点画杖手烦推求”。又在《和子由论书》写道:“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此固由于轼之博学多能使然,但他那种“通其意”的精神,是有创见的,学书如不能通其意,何能得其神,喻其韻。所以我们认为苏东坡所说的“读书万卷始通神”观点,无疑也是正确的。
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也是多种风格形式的艺术创造。“奔蛇走虺势入里,骤雨旋风声满堂”的狂草,这就是怀素草书“韻”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其笔法精严,结构稳健,布局规整,气韵雅逸。欧阳询、虞南禇、禇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及晚唐的徐浩、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对书法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世树立光辉的典范。从书法家大师的书风看神韻,个性突出,才显神韻。
的确,书法与绘画一样,要真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光是临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读许许多多的墨迹、字帖和其它的变化,以多方面艺术修养去促进、启迪自己艺术的观念,并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它更富有内在美,更有“神韻”,这是一条积历代书法家经验之大成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