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业务部门相比,市社科联的工作可能有点“虚”。可就是别人眼中“虚”的工作,硬是让宋洪德给干“实”了。
像大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平衡点”一样,社科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宋洪德,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带领社科联及所属学会,既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组织专题研究为市里重大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又走进群众中间接地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智囊团”里的领头人
宋洪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他的办公室稍显凌乱。桌子上放着两摞报纸和书刊,“一堆是已经看过的,另一堆是正在看的。”宋洪德的同事悄悄告诉记者。
“社会科学学科众多、领域广泛、人才荟萃,社科联下属就有56个学会。”宋洪德说,社科联是党委政府联系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工作提供保障。
为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宋洪德及社科联的同事们组织专家围绕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组成了若干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先后完成了《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构建大庆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大庆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研究》、《大庆二次创业新观念问题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报告,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正是因为宋洪德等社科联工作人员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各学会的一个个“锦囊妙计”变成了政府的“红头文件”。比如,市老年学会围绕“病有良医、老有颐养”问题,深入社区、医院调查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市纪检学会围绕建设廉洁城市开展的调查研究,为推动廉洁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市民政学会形成的《关于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被市委采纳等等。
接地气的科普工作者
说他“接地气”,是说他不但能为市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下乡包扶、进行科普宣传,也做得实实在在。
在社科联,一提起“草原村的及时雨”,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宋洪德。
当年,宋洪德在肇源县头台镇最贫困的草原村包扶,他得知有十名儿童上不起学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他的协调下,一双双温暖的大手伸向了这十名贫困儿童,并签订了“希望工程救助合同”。当孩子们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校门的时候,一位孩子家长感激地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赶上旱天的及时雨了!”后来,“草原村及时雨”的绰号就传开了。
他在包扶点时,白天,他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为农民放映科学养殖种植的光盘。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农民所需,提供农民最需要的科普知识,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怎样既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又能让大家喜闻乐见,宋洪德没少下力气。在他的带领下,社科联举办了“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读书月里话读书”等专题讲座以及通过“大庆讲坛”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群众不停点“赞”,而他们组织的“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一个全面健康的孩子”科普报告会,现场更是座无虚席。
笔耕不辍的学者
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业不是因为热诚而成功的。30年来,宋洪德痴情不改,信念不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撰写的《崇拜意识在我国历史上的形成及影响》一文在《大庆师专学报》发表后,被《新华文摘》转载后引起不小反响。其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三十余年,他先后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10部、共200余万字。他主编的《铁人精神——民族的教科书》成为铁人精神研究中的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精品力作,成为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
作为《大庆社会科学》期刊主编,宋洪德高举旗帜,引领方向,使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和扩大,使之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块重要阵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宋洪德看来,社会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了热爱的工作,宋洪德续写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