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洋品牌但凡曝出质量丑闻,不是选择傲慢,面对公众一长串的问号,若无其事地置之不理,就是说别人有偏见,把自己的责任一推了之。这似乎已成为他们应对“质量门”的一个定式。
这次卡地亚选择了傲慢。面对旗下产品不合格的消息,卡地亚出奇地安静。两个星期过去了,卡地亚没有针对此事公开表态。如此昂贵的饰品不合格,有没有短斤缺两,可不可以退货,有没有补偿计划?面对消费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号称“珠宝商皇帝”的卡地亚,却玩起了“躲猫猫”游戏,藏在“深宫”里一言不发。本报记者多次致电采访,公关部门就是置之不理。
跨国公司傲慢的面孔,中国消费者并不陌生。麦当劳、欧莱雅、强生、宜家、索尼……从食品到化妆品,从家具到汽车,这些年来,不论是缺陷产品召回,还是质量危机处置,跨国公司屡屡采用“双重标准”,怠慢中国消费者。挂在他们嘴边的理由常常是“符合中国的标准”“符合中国的法律”。但卡地亚这次却不符合中国的标准。铺天盖地的舆论声中,我们没有听到卡地亚提出相关改正措施,也没有听到卡地亚表示出半点歉意。不知道这家知名奢侈品牌有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也如此。错一次可能是意外,错两次是没长记性。媒体上多次曝出卡地亚的质量问题,此次抽检它又批批不合格,这就值得深究了。是管理方法不当,还是漠视质量?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本来如此,还是把中国市场当成“点钞机”?面对消费者种种关切和疑问,卡地亚避而不答,是它特有的“处事风格”,还是有其他难以言状的苦衷?不管原因是什么,消费者需要卡地亚及时、清晰的回答。
批批产品不合格,似乎不妨碍销售。网上商城、专卖店里,卡地亚依然顶着令同类产品艳羡的桂冠,以令人咋舌的价格热销。抽检不合格的名牌产品我行我素地“招摇过市”,何尝不是“皇帝的新装”之现实剧呢?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市场中不时有假冒伪劣产品出没,小企业“小狐狸”的问题固然居多,大企业“大老虎”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小觑,执法者要时刻不忘:打假也要打“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