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国家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间的较量。文化竞争作为公认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城市在经济、文化、体制、公共政策、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主导地位将紧随人口数量的对比变化而更加强势。面对急剧膨胀的城市,人类社会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同样日益复杂。例如传统消失、面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社会急躁等等。从文化的角度全面思考城市化问题,研究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建设特色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城市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城市迄今已经拥有六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细化,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交换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给交换提供更加便利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人们发现聚集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利于交换的达成。随着交换的愈加频繁和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这种聚集的程度越来越紧密,于是城市应运而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城,以盛民也”。“市”的原意就是指购买与商业行为,引申为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城市的形成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享受到了流通的自由和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更加丰富、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且获得生活生产资料的方式也更加容易、成本也更加低廉。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的收益使一部分人不仅从中发现新的获利的机会,而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加自信地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需要。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社会的进步。欧洲工业革命的展开,使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契机。城市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同时,城市也通过多种方式、多角度地反映和塑造着城市居民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紧紧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英文中“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就是来源于拉丁文的“civis”,意思为“市民”或“城市中的居住者”。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功能也逐渐由政治军事集结地、集市交易场所向文化载体过渡。城市的发展变迁,展现了人类进步的轨迹,彰显了民族的智慧。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城市迅速崛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实践观照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引起对城市历史的思索和对城市未来的憧憬。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实践启示我们,无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演变,现代文化的依附与弘扬,构建有利于“居民归属、认可、安全、可预测”的城市空间,实现人与环境自然舒适的生活,才能升华出城市的和谐社会理念,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城市与文化密不可分。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由于研究的视角、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也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城市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城市文化指广大市民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资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一个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广大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影响力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及其外化产物,大致包括城市中的思想观念、道德品性、情感模式、思维方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知识体系、社会风尚、宗教哲学、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因此,狭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包含在广义的城市文化之中。可以说,城市文化是城市独具特色的精神特质,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魅力。从结构上分析,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的系统结构。在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三者由外而内、相辅相成,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出现了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与之相适应,形成了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两种文化。作为与村落文化不同的、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文化凝结着一个城市的创意与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同一的行为规范和市民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城市文化具有聚集性、层次性、地域性、辐射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出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城市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升华市民的思想境界,有利于激发凝聚力,有利于达成共识,从而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集中表现,必将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并向周围城乡辐射开来,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凝聚功能
凝聚是城市文化的首要功能。城市文化的认知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文化要求和文化品味。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出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同样一个文明、开放、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会对外部资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的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文化辐射功能。魏玛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被誉为德国的雅典。文坛巨擘歌德、席勒 、音乐家李斯特等使它成为古典文化传统的典范。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这些都吸引着当时的文化精英在魏玛集聚,使这座田园小城逐渐发展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
城市作为人口聚居的集中地,必然带来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先进文化的汇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市民普遍价值认同的城市文化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伴随着经济手段的提升和文化水平的进步,城市的生活方式、空间结构都成为彰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凝聚力的有效形式。中国城市正在积极发掘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 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展招商引资,促进社会资本的流通与增长,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确定将海南小镇博鳌作为论坛的永久会址。对亚洲展乃至世界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博鳌亚洲论坛吸引了跨国企业管理者、工商界领袖、知名的学者、富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参与最新经济政策探索和决策的政府官员等众多精英荟萃、交流讨论。这些不仅促进了海南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而且极大提升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使海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视野。
(二)动力功能
文化是城市的价值基础。城市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利用越充分,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演变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城市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每个城市生活的参与者的经历、历练、智慧、技能都可以通过城市载体集中或者整合成为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持或技术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青岛作为山东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城市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文化实力推动城市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由过去的沿海工业城市向现代旅游文化城市的转变。青岛国际帆船中心、青岛体育中心相继落成,青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扩建改造完成。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的青岛,既是区域经济中心,也是区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凭借邻近日韩、相对辽东的区位优势,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努力塑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欢乐之岛”的滨海城市文化形象。青岛市还成功运用奥帆赛的有利时机,通过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时装周、青岛国际帆船赛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文明、开放、富有活力的城市魅力。“文化青岛”的战略构想
(三)导向功能
城市文化凝结着一个城市的创意与智慧。城市的和谐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决定了同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从本质上说就是市民对自身的文化认同。这种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升华市民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有利于激励先进和鼓励群众,有利于达成共识和求同存异,从而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深圳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塑造出“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文明之城”等高尚的城市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
(四)传承功能
文化是资源的华服,展现出地方的独特和特色。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效益社会的经济架构、运营模式趋于雷同。但是,文化反映着城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城市的性情,表现出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品格。城市结构的调整、时代的更迭、传播手段的多样化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源自于历史发展脉络的城市文化凝聚着社会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智力结晶,是在城市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出积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基于历史人文基础、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因素相契合的城市文化,不仅体现出创新的时代特点,也是实现城市自身以至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三
现实的城市与“理想”的城市在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交织再现。回顾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化给城市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另一方面,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城市商业文化的快速生产导致城市文化价值缺失。城市的文化景观、社会习俗等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有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急功近利作祟、受经济利益驱使,造成 “千城一面”和城居环境失调(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城市基本功能的损害)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是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为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主题
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主题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社会结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不够合理,仍然为底层大、中间小的“金字塔型”。因此,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主题,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弱势群体要加以关注。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着力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要优化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配置,保证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社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融洽度。
(二)提炼合理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蕴含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内涵,表现为地域性的群体性格气质、价值倾向和价值追求。和城市文化相比,城市精神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灵魂和统领的作用。例如古代雅典是西方哲学与民主的摇篮,中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商业精神与人文精神。城市精神的塑造既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又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城市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理念、目标、价值。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尝试塑造城市精神。这些城市精神虽然具有时代性、导向性和创新性,但总体上仍然尚未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髓和特质,文化个性不够鲜明。城市精神塑造必须深入挖掘城市发展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典型和个性特质,从中提炼出最具地域代表性的城市精神。
(三)创新城市文化管理
城市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而且需要高素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任务愈发艰巨。要树立文化管理的良好形象,探索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转变行政管理的随意性、多向性和责任不明等现象的发生,建立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的管理监督机制,推动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创新城市文化管理,就要促进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不断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四)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创新与历史可能难以并存,旧城市的挑战在于,能否就未来的竞争优势而自我调适。”契克森密哈伊(Czikszentmihalyi)曾经说过“创意等于文化的基因变化的过程”。 城市要善于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特点与独特景观元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的审美意识有机结合,处理好保护古城风貌与现代化的关系,注意培育城市的文化特质和人文气质,彰显品牌城市形象;应当注意城市文化中小的细节,打造有深度的城市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独具特色、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观实用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
关于作者:杜玉梅(1975~),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诗歌、地域文化与文学、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