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彼知己 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态势,已逐渐成为积极应对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新课题。
为更好普及阿尔茨海默病知识,助力国家老年痴呆防治双80目标,共克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难题,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灵北中国联合发布《2022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公众防治知识调研报告》。
一、背景
根据2020年第七届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为26亿人和19亿人,分别占我国总人口的18.70%和13.50%。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均超过7%,其中12个超过14%。
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我国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较快,预计到2050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老龄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较高。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2018年全球报告指出,世界上每3秒钟就将有1名痴呆患者出现;而我国每7名老人中即有1人存在不同程度或类型的认知障碍。
根据最近的一项全国横断面研究,中国60岁及以上的认知障碍患者达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近1000万。此外,6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15.54%,其中有3877万人受其影响。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2020年8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20〕726号),标志着我国首部国家层面的老年痴呆防治计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试点地区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的工作目标。
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知晓率低,患者早期就诊率低,对危险因素干预重视不够等,是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当务之急。为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科学认知,特开展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公众防治知识调研。
二、报告概要
1.痴呆识别知识调查
引起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外伤等也会引起痴呆,但是这些因素是可以避免或治疗的。近期记忆减退是痴呆最常见、最突出的表现,痴呆老人记忆的衰退从近期逐渐向远期扩展,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早期会以抑郁、性格改变、语言障碍等为突出表现。对此,设置了3个调查问题:
●问题1:痴呆是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唯一原因(错误的认知)
●问题2:老人虽然性格有改变,但是记忆力完全正常,所以不可能是痴呆(错误的认知)
●问题3:老人近期记忆不好,但清楚记得年轻时的事,不可能是痴呆(错误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上述3个问题的正确认知率上,男性与女性间差异不大,地域间差异在10%左右。
认知错误更多存在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和18-29岁的青年人群。如32.8%老人错误地认为“痴呆是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唯一原因”,31.1%老人认为,只要清楚记得年轻时的事,就不是痴呆;27.4%青年人群误以为,老人虽然有性格改变,但记忆正常,不是痴呆。
仅有10.06%的患者是在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就诊,五成以上的患者是在出现记忆减退、爱忘事、糊涂不认识熟人等现象时前来就诊。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痴呆早期信号的识别宣传,进一步推动把记忆体检纳入健康体检,做好早筛工作。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核心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在养老院与社区痴呆患者中,高达97%以上的患者会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包括抑郁、幻觉、妄想、易激惹、淡漠等。
认知障碍与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会出现下降。由于现阶段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仍以居家照护为主,精神行为症状会给患者及照料者带来沉重疾病负担。
2.痴呆防治知识
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已经发现,相对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的发病中的作用更大,其作用将是毕生的,而且是累积的、叠加的,尤其是从中年开始。
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增加痴呆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罹患脑血管病可使处于潜伏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提前发病。
戒烟,健康饮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体重、血压、血糖、胆固醇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10%~20%的痴呆风险。预防脑血管病,可以有效降低痴呆发病风险。对此,设置了3个调查问题:
●问题1:得了脑血管病,很可能使阿尔茨海默病提前发病(正确的认知)
●问题2: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人更容易患上痴呆(正确的认知)
●问题3:预防老年痴呆,应该从老年开始(错误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脑血管病使阿尔茨海默病提前发病”(正确率80.4%)和“三高的人更容易患上痴呆”(正确率78%)的总体正确率相仿。但“预防老年痴呆,应该从老年开始”(正确率70.6%)正确率明显低于前两题。地区间、性别间差异约在5%左右。
前两题的高龄者正确率低于低龄者,但第3题从18-29岁的最低正确率63.9%,随年龄逐渐上升至60岁以上组的75.6%。
3. 痴呆诊断后支持知识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就诊率低的原因之一,因为许多人认为本病没有根治性的治疗手段,因此觉得查不查、治不治都一样。但其实,虽然目前没有根治性药物,并不代表我们束手无策,通过认知刺激等非药物治疗治疗手段和照料者支持,同样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设置了4个调查问题:
●问题1:对于老年痴呆,查不查、治不治、早治和晚治都一样(错误的认知)
●问题2:健康饮食,认知刺激和体育锻炼对老年痴呆患者都会有帮助(正确的认知)
●问题3:当痴呆老人做错事或犯糊涂时,应该总是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
●问题4:照料者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痴呆老人的健康(正确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公众对“老年痴呆查不查、治不治、早治和晚治都一样(正确率87.2%)”和“照料者的健康会影响痴呆老人的健康(正确率93.1%)”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健康饮食,认知刺激对老年痴呆有帮助(正确率73.6%)”和“痴呆老人做错事或犯糊涂时,应该总是纠正他们(正确率63.0%)”等问题的认知。“照料者的健康会影响痴呆老人的健康(3%)”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少于其他3个问题(10%)。
而男性与女性间的差别在不大(约3%)。
公众对照料者健康的认可度较高,尽管高龄者略低于年轻人。对于早诊早治、锻炼训练等,年轻者有着更正确的认知,但是当老人因认知问题出现混乱时,被调查者往往错误地认为及时纠正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年轻人更是如此。
阿尔茨海默病全程支持管理的关键是定期随访与复诊,然而调查显示,将近 1/4的受访者(24.39%)表示从未去过医院参加复诊,半年内复诊的受访者比例不到四成(39.01%)。
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需终身用药认可度较高(77.04%),91.36%感受到治疗获益,30.32%表示用药后病情基本稳定。
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每年用于各种治疗药物和营养品费用集中在4万元之内占70.66%,其中2万元以下为39.94%,2-4万为30.72%。共病情况下,治疗负担更重。
23.72%的受访者认为“病情不重,不需要治疗”,16.22%受访者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认为治疗效果不好”(15.47%)同样是妨碍治疗的主要原因。
正在服药的城市患者中,有70.29%服药时间在1年以上;在农村,有66.67%的受访患者服药时间不足1年。使用的抗痴呆药物比例最高的是多奈哌齐(36.68%),其次是美金刚(31.68%)。
在停药原因上,由于治疗效果不好、药价太贵和副作用明显等药物本身问题停药的比例占43.49%。
因此需要让公众认识并支持痴呆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帮助患者树立长期用药意识。
现阶段对于患者的照料,仍以居家照护为主。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1/3以上的家庭都愿意亲自陪护,而在农村更多家庭倾向于和其他兄弟姐妹轮流照料(37.05%),而有27.60%城市家庭更愿意请护工在家照顾。
而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城市比农村高出一成多。
在患者出现的各种精神或行为症状中,给照护人带来较大负担和压力的主要是情绪不稳定、爱生气,易发火(53.48%)、夜间不睡觉,总是闹腾(39.35%)、妄想和幻觉(34.40%)等行为。
随着病情的加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给照料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照料群体面临着长期经济压力、自身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身体健康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做好照料者的支持,包括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等。
三、总结
本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距离8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并对照检查我们在公众教育和服务中存在的差距,从而优化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开展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公众防治知识调研的初心与愿景。希望本调研报告能够对健康中国老年专项行动起到推进作用,为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