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江县围绕“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主战略,按照“打造两张王牌、做好六大精品、办好一节一会”的“十大旅游产品”目标,借力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喜人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该县文化旅游业创收近10亿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刚刚谢幕的“中国·德江乌江石文化节”活动,有广东、浙江、四川、云南和台湾等地的300多家石商前来展销,吸引环球时报、香港文汇报、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中国奇石交易网等38家知名媒体60多名记者竞相报道。据初步统计,短短一周时间,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
“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导,以创意乡土文化为底蕴,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核心,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穿越碰撞,让世界文化流、现代都市商贸流等元素在此得到引进和输出,把德江真正建成梵净山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旅游连接点,裂变成经济效应,加快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该县县委书记张珍强对德江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充满激情和信心。
目前,该县已投资3000多万元对隋唐时期的扶阳古城进行修复,借助杭瑞高速,成为该县对外的窗口;德江傩戏已登上“多彩贵州”舞台,并先后到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表演;该县的“土家舞龙炸龙”活动被誉为“中国式”狂欢节,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观看;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傩都”是该县“两大王牌”旅游产品之一,将建成一座“南国水乡·亭宇桥榭”的仿古民族都城;依托乌江山水的自然资源优势,将长堡打造成武陵深山内腹“江南水乡”,开发避暑、休闲、展会等旅游服务项目,延伸“中国傩都”的旅游产业链条,真正让德江成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中心。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搭建旅游业发展平台
“建设‘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 ’的山水园林城市,不仅是坚守‘发展与生态 ’两条底线的要求,更是我们为实现德江人民‘中国梦 ’的实践行动。”在该县决策层看来,城市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该县按“远景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目标完成城市第四轮规划修编,提出“南连北拓中改西扩”发展思路和“一城三区五中心”的功能分区。
实践中,该县县委、县政府婉拒房开商4个多亿的土地出让金,投入3亿元在玉溪河畔黄金地段建成占地500余亩的人民公园和400余亩的人工湖。
实现公园、商住楼与自然山水浑然相容,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 身、阅史、会客场所,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搭建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平台。
先行先试探索农旅结合发展新模式
围绕“年年有节、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客,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目标打造的德江高家湾城市农业公园,成功挤进全省50个重点农业园区之列,成为全市十大星级农业园区之一。2013年,高家湾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成为该县率先步入小康的村。
该县开发建设了“洋山河国际旅游度假区”,拟建国家5A级景区,规划建设了“中国傩都、扶阳古城、乌江画廊、枫香溪红色文化圣地、高家湾城市农业公园、楠杆亚洲楠木王景区、武陵峡生 态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大力推介了“土家炸龙节和乌江石文化展览会”。通过举办各种高规格、全国性活动,把德江的经济现状、生态环境、文化底蕴、风土人情等真实地呈现出来,吸引国内外视线聚焦。
目前,该县结合规划建成的“茶叶、天麻、蔬菜、经果和生态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带”,开发出多地一日游等旅游线路,形成古城—乌江—革命红色圣地—万亩草场石林—洋山河等循环旅游线路,成功融入梵净山大旅游格局。随着“三高五铁一机场一港口”的逐步建成,快捷的交通、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德江将成为武陵山片区的一朵“奇葩”。 |